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对K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雄性不育恢复系LK783的主效恢复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以K冀5418A//911289/LK783三交F1分离群体的极端不育株和极端可育株分别建立保持池和恢复池,利用418个RAPD和33个ISSR引物对两池间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RAPD引物OPK18和ISSR引物UBC-845在两池间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差异,在分离群体上的验证结果表明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与两个引物的扩增位点有连锁关系,在染色体上位于两个引物的扩增位点之间,与OPK18450的遗传距离为(15.07±6.28)cM (centiMorgan),与UBC-845800的遗传距离为(8.20±4.85)cM.这两个引物可应用于对育性恢复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最后,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和双端体系进一步将UBC-845800定位于1BS, 表明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也位于1B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滋肾育胎丸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滋肾育胎丸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孕酮、β-HCG水平、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比容,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孕酮、β-HC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组间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育胎丸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提高血清孕酮、β-HCG水平,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T3期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67(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0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194例,分析T3期子宫内膜癌的MRI影像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ER、PR、C-erbB-2、Ki-67的表达,探讨T分期与ER、PR、C-erbB-2、Ki-67表达的关系及相关性,分析T3期子宫内膜癌MRI征象与ER、PR、C-erbB-2、Ki-67阳性表达的关系。结果:T3期子宫内膜癌MRI主要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明显不均匀增厚并见增多软组织团块形成,子宫全肌层连续性中断,浆膜面不光滑,可见子宫附件、宫颈、阴道、宫旁组织受累,可见腹主动脉旁、髂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随着MRI诊断T分期级别增加,ER、PR阳性率逐渐降低,C-erbB-2、Ki-67阳性率逐渐升高;ER、PR、C-erbB-2、Ki-67阳性率在MRI诊断T分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与MRI影像表现T分期呈负相关性(P<0.05),C-erbB-2、Ki-67阳性表达与MRI影像表现T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T3期子宫内膜癌MRI征象中有浆膜面受累、子宫附件受累、阴道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或脉管癌栓时,多提示ER和PR阳性表达率降低,C-erbB-2和Ki-67阳性表达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影像表现与肿瘤标记物密切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分化程度、侵袭能力,有助于鉴别其病理分级,为临床综合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耐逆植物无苞芥幼苗cDNA文库的随机克隆测序结果中,发现1条与拟南芥NAC转录因子基因AtNAC026高度相似的5′端EST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Z151854),对该克隆进行3′端测序,拼接得到一条全长1 327bp的cDNA序列,该序列包含一个906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ORF),推测编码301个氨基酸。根据该ORF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对其进行克隆,将该基因命名为OpNAC026(GenBank登录号为KM457621)。理化性质分析表明,OpNAC026蛋白是一个无跨膜区域的亲水蛋白,在N端具有一段保守结构域;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显示,OpNAC026蛋白包含54个α-螺旋和12个β-转角。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OpNAC026基因与拟南芥AtNAC026和AtNAM进化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显示,OpNAC026基因在无苞芥的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在叶中表达量最高;高盐胁迫处理24h、干旱12h、ABA 6h、4℃低温8h处理均可明显诱导OpNAC026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OpNAC026基因可能参与无苞芥抗逆机制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无苞芥幼苗cDNA文库的随机克隆测序分析,获得1条与拟南芥编码类钙调素13(calmodulinlike13,CML13)高度相似的EST(GenBank登录号为JZ152285)。利用RT-PCR技术从无苞芥cDNA中克隆了该基因,命名为OpCML13,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447bp,编码14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pCML13蛋白的二级结构含有4个Ca2+结合基序(EF-hands)结构,是一个亲水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为非跨膜蛋白;同源建模发现该蛋白包含8个α-螺旋结构和10个β-转角。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OpCML13编码产物与拟南芥AtCML13和AtCML14进化关系较近,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OpCML13基因在无苞芥的不同组织中都有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高盐胁迫处理6~24h,OpCML13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随后逐渐恢复正常表达水平;低温、干旱和ABA处理6h后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并且一直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OpCML13基因在无苞芥逆境胁迫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耐盐植物无苞芥中克隆获得了1个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HX1,命名为OpNHX1(GenBank登录号:KC200248)。OpNHX1基因cDNA全长2 153 bp,包含一个1 60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34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OpNHX1编码产物与拟南芥、小盐芥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蛋白基因在无苞芥根、茎、叶、花和荚果中均有表达,其中茎中表达量最高。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受高盐、干旱、低温及ABA的诱导上调表达。进一步将该基因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显著提高了转基因植株在盐胁迫下的存活率,说明OpNHX1基因参与了植物的耐盐性。酵母功能互补试验结果显示,该基因转化酵母Δnhx1后可以补充NHX1的缺失,表明OpNHX1参与Na+/H+的转运。  相似文献   
7.
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对K型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雄性不育恢复系LK783的主效恢复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以K冀 5 418A/ / 9112 89/LK783三交F1分离群体的极端不育株和极端可育株分别建立保持池和恢复池 ,利用 418个RAPD和 33个ISSR引物对两池间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RAPD引物OPK18和ISSR引物UBC_845在两池间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差异 ,在分离群体上的验证结果表明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与两个引物的扩增位点有连锁关系 ,在染色体上位于两个引物的扩增位点之间 ,与OPK184 50 的遗传距离为 (15 .0 7± 6 .2 8)cM (cen tiMorgan) ,与UBC_845 80 0 的遗传距离为 (8.2 0± 4.85 )cM。这两个引物可应用于对育性恢复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最后 ,利用中国春缺体_四体系和双端体系进一步将UBC_845 80 0 定位于 1BS ,表明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也位于 1BS。  相似文献   
8.
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白粉病危害最经济有效而又安全的手段.寻找和创造新抗源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工作,是解决抗源单一化问题的有效途径.来自以色列的野生二粒小麦G-305-M对北京地区小麦白粉菌流行小种15号表现免疫,用G-305-M与小麦品种781杂交并用京411回交(G-305-M/781//京411*3),成功地将G-305-M的抗白粉病基因转入普通小麦中.遗传分析表明转入小麦中的抗病性苗期表达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暂定名为MlG.用96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对一个167株的抗性分离家系进行了SSR分析,发现引物WMS570扩增产物在抗感个体间存在多态性.经分离群体验证,抗病基因MlG与小麦染色体6AL上的微卫星位点Xgwm570连锁,遗传距离为14.9±3.0cM,据此将MlG定位于6AL.根据系谱和基因位点分析,推断MlG基因是不同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一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大鼠经炎症免疫刺激后对胚胎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选取6只孕鼠,分别腹腔注射LPS及Zymosan后,取胚胎抽提总RNA,经纯化反转录等过程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经片断化后与Rat Genome 230 2.0 Array芯片杂交,读取芯片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LPS组有183个基因上调、270个基因表达下调,Zymosan组有144个基因表达上调、417个基因表达下调.有50个基因在上述两组中均表达上调,其中已知功能的有9个;有173个基因在上述两组中表达均下调,已知功能的有85个.结论:应用全基因组芯片筛选了孕鼠经炎症刺激后胚胎差异表达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孕鼠经炎症刺激后仔鼠血压升高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