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谷宣  陈国贵  王文卿  王瑁 《生态学报》2022,42(7):2974-2983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是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环节。目前普遍应用的传统侵入性调查方法(挖掘法、手捕法和陷阱诱捕法)存在干扰强、耗时久和劳动密集等问题,无法客观反映活动性较强的蟹类等重要功能类群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陆地野生动物研究中常用的相机陷阱法进行了符合潮间带应用条件的便携式设计,并以红树林蟹类为例,通过与3种传统侵入性调查方法进行对比,探讨相机陷阱法在潮间带底栖蟹类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相机陷阱法在种群密度测定方面比挖掘法提高2.1倍,比手捕法提高10.3倍,比陷阱诱捕法提高16.3倍;(2)相机陷阱法在调查物种数方面均高于3种传统侵入性调查方法,适用于沙蟹科(Ocypodidae)和方蟹科(Grapsidae)蟹类调查;(3)相机陷阱法对个体大小选择性弱,采样更加全面;(4)相机陷阱法在群落alpha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beta多样性(样方-多度矩阵总方差Var (Y))和功能多样性(Rao二次熵和功能离散度)调查方面整体不弱于侵入性调查方法。此外,相较于侵入性调查方法,相机陷阱法对沉积物结构破坏小、不干扰蟹类群落结构,在兼顾数据丰富性的同时又具有高效性。然而,由于相机陷阱法基于蟹类底表活动性,无法适用于冬季调查、夜行性蟹类和游泳型蟹类调查。未来,相机陷阱法的发展将与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技术结合以满足数据处理需求。研究揭示了相机陷阱法在潮间带底栖蟹类群落中的应用优越性与局限性,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陈国贵  王文卿  谷宣  洪伟  林宇枫  王瑁 《生态学报》2021,41(11):4310-4317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探明不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植物群落变化的响应,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和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揭示红树植物群落周转对不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蟹类和软体动物)的影响,并分析其与环境参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1.6 km的地理尺度上,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的环境变化较大,表现出7.19个环境梯度。在此地理尺度的环境梯度上,红树植物群落由5种红树植物组成,其平均周转率为76%;软体动物群落由12种软体动物以模块化和非随机的方式聚集,其平均周转率为83%,并随红树植物群落周转出现显著非线性增加,盐度和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周转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蟹类群落则由20种蟹类以更高的模块化和非随机的方式分散,平均周转率为89%,并随红树植物群落周转而呈线性增加,主要受pH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周转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大型底栖动物与植物群落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化背景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