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前期研究脑表明,脑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胶质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索靶向干预GSCs生长有可能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旨在阐明两种药物ATRA和Y-分泌酶抑制剂DAPT协同抑制GSCs自我更新的生物学效应。通过用台盼蓝排染法、克隆球形成试验和免疫印迹分析了两种药物的单独使用或联用对GSC样细胞PGCl和PGC2生长、成球能力和自我更新以及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独使用ATRA对PGCl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PGC2生长几乎没有影响;DAPT对PGCs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ATRA。高浓度ATRA(80μmol/L)能诱导PGCs的分化,降低PGCs成球大小,且成球效率降至5%~8%,而正常对照组为32%~35%;同样,DAPT(40μmol/L)也能降低PGCs成球大小,且成球效率降至2%~3%;低浓度ATRA(20μmol/L)和DAPT(5gmol/L)对PGCs自我更新能力和干性没有明显影响,而联合使用后其明显降低PGCs的成球大小,且成球效率降至3%~5%,促进细胞凋亡,并且明显抑制了干细胞标志物Nestin、CDl33、Sox2、Oct4的表达,提高了分化标志物GFAP的表达。该研究证明了低浓度的ATRA和DAPT能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PGCs的自我更新。研究结果将为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排卵后老化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排卵后的卵母细胞停滞在MⅡ期, 如果此时的卵母细胞未能及时受精, 随着在输卵管中停留时间的延长, 卵母细胞会逐渐发生老化。这种卵母细胞的老化会导致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异常, 所以很有必要研究排卵后卵母细胞的老化机理。本实验主要研究小鼠排卵后的卵母细胞在体内老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形态变化, 发现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 有更高比例(65%, hCG后34 h)的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呈不对称和松散的状态, 进一步研究表明, 这种染色体的变化可能与H3K14、H4K16的乙酰化升高, 及H3K9的甲基化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开发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如SAHA表现出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该研究旨在探明SAHA对p21蛋白稳定性的影响。运用Real—timePCR、免疫共沉淀、泛素化降解实验、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了SAHA对p21mRNA和蛋白水平、稳定性和泛素化水平的影响:并分析了SAHA通过调节GSK-3β的活性影响p21蛋白稳定性及细胞周期的进程。结果发现,SAHA不但可以上调Np21mRNA水平,还可以稳定其蛋白水平;而且SAHA通过影响GSK-3β的活性降低p21蛋白泛素化水平,从而抑制其降解,并因此改变细胞周期进程,这表明SAHA可以通过抑制GSK-3β的活性增加p21蛋白的稳定性,维持其蛋白水平从而发挥SAHA的生物学效应。该研究结果将为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猪13号染色体部分微卫星标记与肉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已公布的猪13号染色体连锁图谱中选择与PPAR基因连锁的7个微卫星座位,在苏太猪群体中对这些位点进行群体遗传学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6~9个,杂合度为0.59~0.81,多态信息含量为0.51~0.76。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微卫星位点S0021对pH值、SW937对系水力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位点S0293对嫩度、SW482对背膘厚也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位点S0222、S0281和SWR2054对各性状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5.
老龄小鼠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取年轻C57/B6雌性小鼠(3-4周龄)与老龄C57/B6雌性小鼠(40-42周龄)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其组蛋白不同赖氨酸位点乙酰化的变化,并用RT-PCR法检测年轻小鼠与老龄小鼠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Hdac1与Hdac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年轻小鼠和老龄小鼠卵母细胞组蛋白H4/K12、H4/K16、H4/K5及H3/K14的乙酰化水平均随发育进程逐渐升高,在完全生长期乙酰化水平达到峰值,至MⅡ期,除H4/K12外,其它三个位点的乙酰化全部消失;与年轻小鼠相比,完全生长期时老龄小鼠卵母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较低;(2)在完全生长期之前,年轻小鼠和老龄小鼠卵中Hdac-1与Hdac-3 mRNA的表达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但老龄小鼠在MⅡ期有所升高。与年轻小鼠相比,老龄小鼠完全生长期前各时期卵母细胞中Hdac1 mRNA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Hdac3 mRNA的表达量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老龄小鼠卵母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表达出现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跨膜受体可从膜表面进入细胞核内直接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但其核转位的途径至今尚无定论.已有多种模型分析了跨膜受体的核转位过程,它们均强调受体必须从细胞膜或内吞泡"逃脱"到细胞质后,才能进入细胞核内.然而,内吞.分选-浓缩-膜泡融合-释放模型却诠释了一条不同的跨膜受体核转位通路,这将有利于进一步阐明跨膜受体核转位的模式及其分子机制,并为核靶向药物的开发、目的基因的导入、病毒感染的治疗等应用研究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被微管抑制剂nocodazole抑制在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的小鼠受精卵在加入6-DMAP处理后核膜重新出现,并且父、母本的基因组未发生融合,分别形成了类似雌、雄原核的两个细胞核,它们共存于卵细胞质中,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胚胎称之为PM胚胎(post-mitoticembryo)。本研究表明:在去除抑制剂3h后未能形成核膜的胚胎进一步卵裂,而形成核膜的PM胚胎培养24h未见进一步发育。此外,我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M胚胎核膜重现过程中核纤层蛋白B的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在加入6-DMAP后核纤层蛋白B在染色体周围逐渐聚集,约3h后核膜完全形成,此时核纤层蛋白B在染色体周围的聚集达到最高峰。文中还对6-DMAP诱导核膜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 LSD1) 的发现, 表明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是一个动态可调节的过程。结构分析显示, LSD1 是一个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lcleotide, FAD) 依赖性胺氧化酶, 它能够特异性脱去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H3K4) 和H3K9 位点上的甲基基团。功能研究显示, LSD1 定位于细胞核内, 调控着基因转录的激活和抑制, 被誉为细胞深处的基因“开关”, 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综述了LSD1 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调控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