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等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寄生虫,在分类学上均隶属于吸虫纲(Trematoda)的复殖亚纲(Digenea)。目前,对复殖亚纲成虫及虫卵形态、生活史及其防治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分子生物学手段也已逐渐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研究领域,但在基因组学角度对该类群遗传特征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自首条人类线粒体基因组公布以来,线粒体基因组凭借其母系遗传、缺乏重组、进化速率快等特点,逐渐成为遗传学及动物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Gen Bank已公布复殖亚纲36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本综述在总结各类群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已有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偏好、基因组成及排列、密码子利用、t RNA二级结构及非编码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当前研究进展发现,基因排列等特征与系统发生的关联性研究较为匮乏,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严重不足,数据积累及深度挖掘仍是当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蛔虫是线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是学习和观察线虫动物最好的实验材料。我们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经多次实验与反复比较 ,探索出了用正丁醇脱水透明 ,整染制片的新方法。现将具体操作步骤介绍如下 :1 取材 到肉联厂采集新鲜猪蛔虫 ,鉴别雌雄后 ,分别入生理盐水。2 固定 将标本取中段剪成 4~ 5cm入 1 0 %福尔马林液固定 4 0 h。自来水冲洗 2 4 h后 ,用锋利刀片将已剪成 4~5cm的标本进一步切成 4~ 5mm,入蒸馏水 1~ 2 h。3 染色 采用 Mayers苏木精液 (苏木精 2 5mg,钾明矾1 .2 5g,碘酸钠 5mg,蒸馏水 75ml) ,染 3 6~ 4 8h,染液在…  相似文献   
4.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及其靶基因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 SREBP-1)是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之一, 能调控内源性胆固醇、脂肪酸、甘油三酯和磷脂合成所需酶的表达, 以维持血脂动态平衡。研究表明, SREBP-1及其靶基因网络的异常可引起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心功能紊乱、血管并发症和肝脂肪变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近年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扩展了对SREBP-1靶基因及其转录调控模式的了解。文章对SREBP-1蛋白结构、活化过程、DNA结合位点及其调控的靶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着重介绍了基于组学数据的转录调控网络的构建, 这将有助于更好的认识SREBP-1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为深入探讨脂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广东石豆兰多糖的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和方差分析,研究液料比、提取温度、时间及沉淀多糖的乙醇浓度对石豆兰多糖浸提量的影响并优化了工艺条件,确定最优条件为液料比50∶1 (mL/g),提取温度90℃,时间6 h,醇沉浓度为95%,此条件下多糖提取量为79.060 mg/g,RSD为0.132%。抗氧化结果表明广东石豆兰多糖的总还原力为L-抗坏血酸的3.46%;对DPPH、·OH、·O■自由基半清除浓度(EC50)分别为2769.58、594.60、586.94μg/mL,其清除能力分别是L-抗坏血酸的0.68%、47.17%和29.00%;对Fe2+的半螯合浓度(EC50)为160.83μg/mL,螯合能力是EDTA的2.12%。本研究结果为石豆兰多糖的提取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析了吸虫纲下单殖亚纲的13个物种和复殖亚纲的37个物种,共50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旨在揭示吸虫类线粒体基因组的主要基本特征,探究吸虫纲物种的系统发生关系。吸虫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明显的A+T含量偏向性。吸虫类的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两个核糖体RNA基因的变异程度很大,其变异比例在48.8%到92.0%之间。根据线粒体基因组的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两个核糖体RNA基因的差异位点分析,建议采用ND5、CYTB和ND4基因作为16S、12S和COⅠ基因的辅助分子标记。吸虫类各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出现了大量的基因重排现象,除鸮形目裂体科和多后盘目外,其余物种均遵循类似的基因排列顺序。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结果强烈支持将单殖亚纲提升到单殖纲,并支持将目前分类地位未定的腹盘科野牛平腹吸虫归入斜睾目同盘总科。本研究将为吸虫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分子进化和分子诊断等方面提供诸多信息,并在今后的实践应用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