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华  陈新光  胡飞  林青山  唐湘如  蔡立 《生态学报》2011,31(15):4261-4269
统计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09年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生长季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晚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冷害趋于减轻,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减少且影响时间缩短;推算出广东晚稻播期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可提早或推后。综合分析认为晚稻播期提早较推后更有利于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气象灾害的减轻。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当前广东晚稻主栽品种在各地区播期提早或推后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合气候因子和耕作习惯等因素,认为晚稻播期提早优于推后。建议广东晚稻播期各区的调整方案为:北部可提早8-9 d,中部可提早10-12 d,南部可提早12-15 d。  相似文献   
2.
籼粳交育种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明确籼粳亚种分化机制是指导籼粳交育种的关键.本文用InDel(插入/缺失)和ILP(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对在辽宁省和广东省种植并用单粒传法、混合法及系谱法构建的籼粳交(七山占/秋光)F6代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混合法与单粒传法群体无偏分离,粳型判别值(Dj)集中在40%~60%之间;两地系谱法群体总体偏籼(30%~55%),且广东群体(38%)比辽宁(42%)偏籼,两地群体分布呈显著差异.混合法与单粒传法群体中Dj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区域血缘呈显著正相关;而在系谱法中部分正相关被打破,且两地群体籼粳血缘呈规律性分布.表明人工选择是影响籼粳分化的主要因素,并与自然选择协同作用引起群体偏分离现象;群体中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与籼粳分化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这可能是影响籼粳交育种在综合亚种优势上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新光  王华  邹永春  林青山  蔡立 《生态学报》2010,30(17):4748-4755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09年资料以及2009年早稻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广东早稻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点,并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广东早稻播种期调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广东早稻生长季气候变化较为显著:(1)广东早稻生长季气候变暖明显,热量资源增加显著;光照资源略有减少;降水量略多于常年,但年际变幅加大;(2)春季低温阴雨天气结束日期提前,总日数减少;早稻幼穗分化期低温冷害结束日期提早;"龙舟水"期间降水集中期推后。在考虑气候资源与灾害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早稻播种期调整方案为南部地区提前7-10d,中部地区提前5-7d,北部地区提前3-4d。广东早稻播期调整的研究,不仅是早稻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而且对全年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