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制备肿瘤微环境响应释放的靶向二硫化钼纳米载药体系,并评价其载药量和释药性能。方法:以水热法合成的MoS2纳米片为基底,利用MoS2纳米片上的S空缺位点连接硫辛酸聚乙二醇羧酸,然后通过酰胺反应连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靶向分子,再连接上交联剂3-(2-吡啶二硫代)丙酸N-琥珀酰亚胺酯(SPDP),得到药物载体MoS2-PEG-RGD-SPDP(MPRS),MPRS进一步与巯基化的阿霉素(DOX)反应,形成MPRS-DOX纳米载药体系。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纳米粒度电位仪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MPRS的载药性能,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考察MPRS-DOX的释药性能。结果:成功合成MPRS-DOX纳米载药体系,其粒径大小在200 nm左右,Zeta电位为+28.2 mV;其载药效率为86.8%,载药量为53.5%。体外释药实验表明,在10 mM 谷胱甘肽(GSH)和pH=5.5的条件下DOX释放量最多。结论:成功制备了粒径合适的MPRS-DOX纳米载药体系,MPRS-DOX具有GSH和pH双重响应性,可实现预期的模拟肿瘤微环境内控制释放药物。这种GSH和pH双重响应的纳米载药体系为新一代刺激响应型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肺部淋巴瘤可为原发,亦可为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肺部浸润,临床上很少见。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病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容易与多种其他肺部病变混淆,以往文献对于肺部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性表现报道不多,本文旨在探讨肺部淋巴瘤的特征性CT表现,以提高该痛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瘤患者CT资料,分析特征性影像表现。结果:17例中多发者13例,单发者4例。叶段性或斑片状实变影13例,多发结节影13例,肿块状实变影8例,具有两种以上病灶的12例。特征性的征象有:病灶密度均匀(88.2%,15/17)、病灶边缘模糊(82.3%,14/17)、支气管气相(64.7%,11/17)、支气管血管柬增厚(58.8%,10/17)和CT血管造影征(41.2%,7/17),对诊断有较大意义。结论:肺部淋巴瘤CT表现以多发、多形态病变居多,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密度均匀、边缘模糊的实变、团块或结节影,具有支气管气相、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增强扫描可见CT血管造影征等表现可高度提示本病的可能,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对于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西兰兔脑局灶性缺血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西兰兔 2 6只 ,体重 2 8~ 3 5kg ,雌雄各半。将新西兰兔分成对照与缺血组 ,对照组 10只 ,实验组 16只。以氯胺酮肌内注射麻醉。眶后入路开颅暴露大脑中动脉 ,于左侧眶上缘取一切口 ,咬骨钳咬除部分左颞顶骨 ,暴露位于嗅束及大脑下静脉之间的一段大脑中动脉。置一小片脑棉保护血管周围脑组织 ,将吸有约 2 0 μlFeCl3 溶液的小片定量滤纸敷在该段大脑中动脉上 (对照组的大脑中动脉敷上吸有约 2 0μl生理盐水的小片定量滤纸 ) ,3 0min后去掉滤纸 ,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组织 ,逐层缝合后回笼饲养 ,观察动物行为改变。术前先行数字减影脑血管…  相似文献   
4.
微流控芯片技术作为近年来最前沿的分析技术之一,已经在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多功能集成化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新平台之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综述了基于微流控芯片上的秀丽隐杆线虫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侧重介绍了微流控芯片在线虫的自动化固定、行为学、衰老与发育学、神经学、药物筛选及基因筛选等六大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微流控芯片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R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淋巴瘤患者MR及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9.1岁。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大小以及MR信号特点等。结果:12例中,单发9例,多发3例,共17个病灶。其中1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13个病灶为纵向生长椭圆形。T1WI上16个病灶为等或稍高于肌肉信号,1个含有高信号。STIR序列中等稍高信号者7个,10个含有大小不等的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者15个,明显强化2个。9个病例颈部可见中等大小淋巴结。结论:50岁以上吸烟男性,发现腮腺浅叶后下方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椭圆占位,STIR序列信号欠均匀,高度提示腺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动物模型研究MR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制作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模型,比较两组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同时在DWI图上测量并比较两组淋巴结与肌肉的相对信号强度,并进行病理结果分析。结果:两组淋巴结的DWI相对信号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性淋巴结组ADC值大于反应性增生组ADC值,分别为0.82±0.10×10-3mm2/s和1.17±0.1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测量有助于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鉴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