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我国最早报告的一种牛首科吸虫,为曾省(1930)在四川班鳜Siniperca schezeri Stein肠中所发现,最初定名为Prosorhynchus vaneyi,后Eckmann(1932,1934)认为系一新属,命名为Dollfustrema vaneyi(Tseng,1930)。随后秦素美(1931)又报告三种寄生海产鱼的前吻属吸虫,即Prosorhynchus tsengi Tsin,1933,P.crucibulum(Rud,1819)及Proso-rhynchus sp.。1941年,Komiya et Tajimi在上海麦穗鱼肌肉中发现三种牛首科吸虫囊蚴,  相似文献   
2.
单殖吸虫的枝环虫属,多寄生于淡水鱼鳃,常引起养殖鱼类的鳃病,造成大量死亡。1956年作者等在太湖调查鱼类寄生蠕虫,在我国四大淡水养殖鱼——青、草、鲢、鳙以及鳊和鲂的鳃上共发现11种枝环虫;其中9种,包括两种寄生鳙的新种已加以报道(郎及虞,1958)。其余两种,由于当时获得标本不多,特征不明,而未叙述。今夏及重复太湖鱼类寄生虫的调查工作,始知寄生鳙的一种为另一新种枝环虫,拟定名为太湖枝环虫,新种Dac-tylogyrus taihuensis sp.nov.;另一种则为司克里雅平枝环虫 D.skrjabini Achmerow,1954,在我国尚属新记录。现将二虫分别描述如后。  相似文献   
3.
1、本文为太湖鱼类的寄生蠕虫报告之二。 2、本文报告四种寄生鱼体的複殖吸虫,即鲶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parasiluri,sp.nov.,寄生鲶胆囊;河鲈源吸虫 Genarches goppo(Ozaki,1925),寄生暗色吐(鱼父)胃肠;鲶似单孔吸虫 Paratormosolus siluri Dubinina et Bychovsky,1954,寄生黃颡鱼及鲶肠;朝鲜鲫吸虫 Garassotrema koreanum Park,1938,寄生鲫、平胸鳊、鲤、蒙古鲌、红眼鳟、青魚、花鲢、白鲢、鲩、短尾鲌、(?)条鱼等消化道。四虫分隸四科四属,其中鲶后睾吸虫为新种,馀三种皆为我国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弓形虫所引起的弓形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综述了弓形虫的形态和生活史的基本知识以及所引起的疾病,包括防病机制和临床分类;有关临床诊断、流行概况以及流行环节和防治原则也做了一般的叙述。  相似文献   
5.
李慧珠  刘田民 《动物学报》1989,35(3):333-334
为了开展疟疾防治以及疟原虫生物学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在体外培养中疟原虫的发育规律、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性,我们于1985年对离体培养的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动合子和动合子形成进行了扫描电镜的观察。 材料和方法 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Plasmalium yoelii yoelii)用血传和蚊传保种。在昆明株小鼠(KM/AMS)体内多次血传做为供血鼠。C_(57)6JB/ax 小鼠保种。定期感染斯氏按蚊(Anpheles stephensis)MEM  相似文献   
6.
华枝睾吸虫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为预防疟疾,开展疟原虫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设想建立疟原虫蚊期(配子生殖、孢子增殖)的体外培养系统。有关鼠疟原虫蚊期配子生殖的体外培养,国内外曾有不少的报道。近年来,国内曾用多种培养基对离体培养鼠动合子进行了初步观察;同时又在鼠疟动合子的形成和离体培养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罗萨利斯-龙奎尔(Rosales-Ronquillo)等在使用含斯氏按蚊细胞原代培养物的Eagle MEM.培养基和鲦鱼上皮细胞系Eagle MEM培养基对离体培养伯氏疟原虫的动合子进行了活体观察;斯皮尔(Speer)也使用了含该种蚊细胞的Eagle MEM培基进行鼠疟  相似文献   
8.
刘田民  李慧珠 《动物学报》1989,35(4):436-437
体外形成的动合子能否感染蚊媒并继续在蚊体内发育是评价体外形成动合子发育成熟的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动合子-卵囊阶段的体外培养和整个蚊期疟原虫的培养。由于体外形成动合子的培养物中含有大量各阶段的疟原虫,对检验体外形成动合子的生物活性造成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对约氏疟原虫动合子进行培养和分离,并检测了体外形成动合子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
太湖青草鲢镛鲤寄生血居吸虫及其季节感染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鱼类寄生血居吸虫(Sanguinicolidac),早在1905年由Plehn氏在鲤鱼的循环系统中首次发现。随后,Odhner氏(1924)、Ejsmont氏(1926)、Rasin氏(1929)、Van Cleaveand Mueller氏(1932)、Fischthal氏(1949)及Szidat氏(1951)等曾先后报告了若干新种,并对部分种类进行了生活史的研究。这些文献(1951)曾加以总结。近年来Wales氏(1958)、Erickson and Wallace二氏(1959)及 Davis、Hoffman and Surber诸氏(1961)等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种和进行了生活史的研究。此外,氏(1955,1956)  相似文献   
10.
硝基精氨酸抑制巨噬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研究硝基精氨酸(Nω-nitro-L-arginine,L-NNA)抑制巨噬细胞内诱生性一氧化氮合成.发现L-NNA能抑制一氧化氮的合成,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抑制作用随L-NNA作用剂量的增大而增强;在培养体系中加入L-精氨酸能够逆转这种抑制作用.说明L-NNA可能通过竞争性地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位点结合,抑制巨噬细胞内的一氧化氮合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