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冯莹莹  梁丹  李兴权  罗旭 《生态学报》2021,41(21):8673-8684
鸟类鸣唱存在广泛的地理变异,研究鸟类鸣唱变异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可帮助解释自然界中广泛而复杂的鸣声变异现象。灰腹地莺(Tesia cyaniventer)是在高黎贡山海拔2000-2800 m分布的小型地栖性森林鸟类。高黎贡山南北走向的山脊海拔通常在3000m以上,这导致灰腹地莺东、西坡种群被山脊所隔离。该种小鸟鸣声洪亮易于鉴别,其鸣声地理变异可揭示山地对鸟类种群产生的隔离效应。在高黎贡山片马垭口和独龙江垭口的东西坡4个地点录制了灰腹地莺的鸣声(n=58),基于声谱分析比较了种群间鸣唱的质量特征,发现种群间鸣唱型的共享程度极低,而音节型在4个种群间均有共享。进一步测量了11个鸣唱的数量特征参数,有6个参数在不同种群间有显著差异:最低频率、中心频率、频率宽度、起始音节频率、首二音节的时间间隔、句子平均音节数。种群间的两两比较表明,鸣声特征差异呈现"隔离-距离"共同作用的格局,但隔离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山地系统中影响鸟类鸣声地理变异的因素较为复杂,山地隔离和空间距离均对灰腹地莺的鸣唱特征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 作者在云南巍山青华绿孔雀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28个监测位点布设红外相机, 累计监测6,377台日, 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692张, 其中兽类563张, 鸟类1,129张。鉴定出71种鸟类和兽类, 其中兽类13种, 分属5目11科; 鸟类58种, 分属9目23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种, 即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种, 分别是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普通鵟(Buteo japonic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鹇(Lophuar nycthemera)、领角鸮(Otus lettia)和灰林鸮(Strix aluco)。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 1种被评估为极危, 3种被评估为易危。CITES附录I收录的有1种, 附录II收录的有7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 5.68), 其次是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2.81)、赤麂(Muntiacus muntjak, 1.68)。本次物种调查结果可反映本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和地栖性鸟类本底, 为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3.
人类足迹的扩张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保护地的濒危物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指导保护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空维度会对人类的干扰进行规避, 然而这类研究在野生雉类中还较少, 尤其是分布在人为干扰相对较强的中低海拔区域的雉类, 如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 我们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亚热带森林保护区中使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白腹锦鸡和人为干扰进行调查, 并研究了白腹锦鸡在时空维度对3种不同类型人为干扰(人类活动、放牧和家养动物活动)的响应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白腹锦鸡在空间维度并未对人为干扰进行规避, 而在非繁殖季节的活动节律上对人为干扰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了规避。具体而言, 白腹锦鸡在全年和非繁殖季节的活动高峰集中在17:30-18:30, 明显避开中午的人类活动高峰; 而在繁殖季节, 白腹锦鸡活动水平明显提高, 和人为干扰的重叠度很高, 可能是由于求偶、占区等繁殖行为使得白腹锦鸡无法规避人为干扰。此外, 在人为干扰强度较高的位点, 白腹锦鸡倾向于通过改变其日活动节律, 将活动高峰期推迟至傍晚以降低与人为干扰的重叠度, 进一步说明白腹锦鸡可通过调节其自身的日活动节律从而避开高强度的人为干扰。由于白腹锦鸡地面营巢和春夏季繁殖, 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人为活动, 尤其在繁殖季节通过控制放牧和猫狗的活动来帮助白腹锦鸡及其他地面营巢鸟类维持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