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1963年秋,笔者等于新疆博乐塔拉蒙族自治州温泉县大库斯台地方采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化石地点他于准噶尔-阿拉套m2南麓,是由新疆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贺碧欽等同志首先发现的。化石地点附近的新生代地层可分为四层,自下而上为:1.灰绿色砂岩、细砾岩及土红色砂质泥岩;2.绿灰色泥灰岩及棕红色砂质泥岩;泥灰岩中含碎骨化石;3.桔  相似文献   
3.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是我幼年唱的儿歌,至今记忆犹新。那眼儿溜圆、毛儿耸耸的小老鼠,从孩子时代起我就十分熟悉。但说来可笑,没想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似乎我才真的开始明白了什么叫老鼠。一什么叫鼠老鼠,俗话叫耗子,是哺乳动物纲啮齿目中  相似文献   
4.
西藏吉隆上新世啮齿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西藏吉隆命地的两种上新世(Middle Turolian)的啮齿类化石:西藏更新仓鼠(Plesiodipus thibetensis sp.nov.)和刘氏喜马拉雅跳鼠(Himalayataga liui gen.et sp.nov.)。Plesiodipus thibetesis可能和(鼠平)类(Arvicolinae)的起源有关。吉隆的小动物化石表明:1.它与当时华北动物群密切相关,而不同于南亚西瓦里克动物群者;2.当时盆地内可能也有草原或灌丛环境存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记述的标本是安徽材料在按门类分别进行研究后剩下的一些零星化石。它们大多性质比较特殊,或保存不够完好,一时难于确定其分类位置,所以开始时并没有和其他标本一起研究。现在虽然力求弄清它们的性质,确定其分类地位,但是仍有一些不很清楚,目前确定的分类也不见得可靠。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又从岩石里修出了几件比较有意义的标本。还有一段下牙床,虽然一开始就确定是属于Hyracolestes的,但由于材料太少,不值得单独成文,均在此一并处理。  相似文献   
6.
关于原始真兽类臼齿构造命名和统一汉语译名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问题的提出现行的哺乳动物臼齿构造的命名法,是奥斯朋(H.F.Osborn)于1907年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来的。它构成了后来柯普-奥斯朋的“三尖、尖·切齿理论”(Cope-Osborn'stritubercular,tubercular—sectorial theory)的一个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这个理论本身有了若干修订,甚至连名称都被改为“磨楔式理论”(tribosphenic theory)(Simpson,1936),但这套命名法却几乎没有多大改变地被古哺乳动物学家所采用,而且在动物学、  相似文献   
7.
亚洲特有的啮齿类硅藻鼠科自渐新世以来分布于东亚和南亚。现生硅藻鼠类的分布只限于老挝的喀斯特地区。就目前所知,这些具有豪猪型头骨-松鼠型下颌的啮齿类的颊齿都是不同程度的横向双脊齿。时代最早的硅藻鼠类产于巴基斯坦渐新世地层中,其颊齿的双脊齿构造上仍保留齿尖残迹,基本符合双脊齿型牙齿结构。至渐新世末期,硅藻鼠科的牙齿出现分化。中新世及以后硅藻鼠类的化石记录相对较少。分子生物学证据将硅藻鼠类归入Ctenohystrica,这种归属也从始新世梳趾鼠类的臼齿形态上得到一定的支持。除此之外,有关硅藻鼠类的起源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亚洲中始新世的Hydentomys臼齿表现出轻微的双脊型,然而其他方面却与硅藻鼠类不同。另一个具双脊齿的啮齿类Dolosimus(新属)产于江苏中始新世,其具有更为发育的双脊齿,特别是臼齿型下牙。新属的不完整记录及其形态不能解决如下问题:它是否与后来出现的像硅藻鼠类和跃兔类这些具有明显双脊齿型颊齿的啮齿类有亲缘关系,或者只是这种形态发育中没有留下后继者的早期试验品。  相似文献   
8.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 (eupantotherian)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完整盆形的跟座,尚未形成的facet-5,及加长的最后臼齿等特点有别于所有已知的“eupantotherian”和具有雏形磨楔式臼齿的Kielantherium,被命名为一新属新种,Mozomus shikamai gen.et sp.nov.(鹿间明镇古兽),并由它而创建了一新科,Mozomuridae fam.nov. “Eupantotherian”是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无跟座的对齿兽(sym- metrodont)到具有磨楔式(tribosphenic)臼齿兽类的中间类型。早期兽类进化的成功模式是发育成具有磨楔式的臼齿,即在上臼齿上发育出原尖,而下臼齿的跟座形成由3个齿尖围成的盆状。这种结构扩大了牙齿的面积,使咀嚼切割能力更趋完善,今天的有袋类和真兽类均是如此。但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史上,“eupantotherian”类的化石发现不多,这给探讨具有磨楔式臼齿构造的两大门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的起源带来不少困难和疑惑。而传统上的真古兽类形态分异又很大,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有跟座发育较好者,如peramurans有可能更接近具有磨楔式臼齿兽类的基部位置,本文记述的Mozomus shikamai也应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雏形的被认为处于基干上的磨楔式臼齿类化石,迄今只有两种,即发现在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滨齿兽(Aegialodon)和蒙古早白垩世晚期Hoobor层的Kielantherium,前者仅有一颗下臼齿,后者由一枚下臼齿和一具有4颗臼齿的下牙床为代表。两种化石在分类上被归入单一的滨齿兽目(Order Aegialodontia Butler,1978),视为Boreosphenidans的基干(stem)。本文记述的Mozomus,其时代与Kielantherium的大体相当,在大小、齿式及臼齿形态上与后者也多有相近之处,但前者以其臼齿的facet-5尚未出现和跟盆发育不全等特点表明它较Kielantherium更为原始,不具备磨楔式臼齿的模式,因之不能归人Aegialodontia,而只能纳入”eupantotheri- ans”。但在后一类的组合中,Mozomus以它半臼齿化的最后前臼齿和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盆形的跟座等特点,又是组合中相当进步的类型。无论如何Mozomus的发现是在为数极少的向磨楔式臼齿模式进化的中间环节上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化石标本,也增加了不少新的信息。它必会引起学者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三紀的河狸化石自1942年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P.)研究了山西榆社的材料后,二十年来从未有过任何新的发現或报导。1960年夏,河北省煤管局地貭队于河北省张北县瓦房营子附近的汉諾坝玄武岩的粘土夹层中采到一批标本,經由地貭部地貭科学研究院古生物室轉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多破碎,其中有一河狸类的下牙床較为完整,与其共生的还有一兔形类的上前臼齿,河狸类的一左胫骨及魚的鳃  相似文献   
10.
根据正型标本的印痕和翻制的模型,重新研究了产于辽宁阜新新邱阜新组的早白垩世真兽类哺乳动物新带氏远藤兽(Endotherium niinomii Shikama,1947)。对照Shikama(1947)的原始描述,将E.niinomii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下臼齿从m1到m3逐渐变小;下三角座和下跟座的高差不是很大;下臼齿的齿尖钝;下原尖比下前尖和下后尖大,并且下前尖和下后尖高度相近;可能有5个前臼齿,并且p3不明显变小。这些特征组合足以将该属与其他的白垩纪真兽类相区别,因此认为Endotherium niinomii是一个有效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