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讨人白细胞介素-29(h IL-29)变异体的抗肿瘤活性,根据h IL-29成熟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采用大引物PCR方法对其肽链第33位赖氨酸、35位精氨酸的编码基因进行定点突变,获得的h IL-29变异体基因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进行发酵表达,经纯化得到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9变异体蛋白(rh IL-29mut33,35)。经CCK-8法检测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数据显示,rh IL-29mut33,35对肝癌细胞BEL7402、结肠癌细胞HCT8和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高剂量组对这3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0.99±1.58)%、(22.47±1.37)%和(32.05±2.02)%,而且抗增殖作用比野生型rh IL-29的更强(P0.01),表明变异体rh IL-29mut33,35具有潜在的医药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次大强度运动对骨骼肌收铺蛋白降解和26S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安静对照组、运动0.5小时组、运动1小时组、运动后1小时组、运动后2小时组、运动后6小时组,每组6只。运动方式采用一次大强度跑台运动,速度为25m/min,坡度为5%,运动时间分别为0.5小时和1小时。每组按规定时间取材大鼠腓肠肌,观察其3.甲基组氨基酸(3-MH)含量、26S蛋白酶体活性和26S蛋白酶体C2亚基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6小时大鼠腓肠肌中3-MH含量比安静时高(P〈0.01),其中运动0.5小时即刻含量最高(P〈0.01);(2)运动0.5小时后即刻、运动后6小时大鼠腓肠肌26S蛋白酶体活性高于安静水平(P〈0.05)。(3)运动后6小时大鼠腓肠肌26S蛋白酶体C2亚基mRNA表达高于安静水平(P〈0.01),其它时间点低于安静水平。结论:运动后26S蛋白酶体活性增高可能促使骨骼肌收缩蛋白降解增强,其活性受亚基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注射AMPK激动剂AICAR,提高AMPK的活性,观察AMPK活性变化对MuRF1、MAFbx mRNA表达量变化的影响,探讨AMPK活性变化对骨骼肌蛋白质降解的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根据用药后的时间分:AICAR注射后1h组、2h组、7h纽,生理盐水对照组,共4纽。采用同位素技术测定腓肠肌中AMPK活性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腓肠肌中MuRF1、MAFbx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AICAR注射后1h、2h、7h,AMPK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AICAR注射后7h,AMPK活性开始下降;AICAR注射后1h、2h,MAFbxmRNA、MuRF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分别升高2.45、2.23倍和2.67、2.30倍;AICAR注射后7h,MuRF1mRNA表达量显著性升高(P〈0.05),升高2.01倍,而MAFbx mRNA表达只有升高趋势,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认为大鼠一次性注射AICAR后,能显著提高AMPK的活性,AMPK活性的升高又能促进MAFbx和MuRF1mRNA的表达,促进骨骼肌蛋白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4.
叶脉在维持叶片水分和光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植物叶脉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有利于从生理结构的角度探究植物叶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以黄土高原中部为研究区域,沿水分和养分梯度从东向西选取10个取样点,涵盖了3种主要的植被带类型(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共获得519种植物叶片并测定其叶脉性状,包括叶脉密度(VLA,mm/mm2)、叶脉直径(VD,μm)和单位面积叶脉体积(VV,μm3/mm2),旨在探究不同脉型植物(包括网状脉、平行脉和单叶脉)叶脉性状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植物VD和VV沿经度增加减小,而VLA无明显变化(P>0.05)。(2)在不同脉型植物中VLA和VD的负相关关系只在网状脉和平行脉中存在,VLA和VV的正相关关系只在网状脉存在,VD和VV的正相关关系在不同脉型植物中均存在。(3)黄土高原自东向西随经度减小,网状脉植物的3种叶脉性状均显著增大(P<0.01),但变化趋势较弱(R2=0.02-0.07);平行脉VLA无显著变化,VD和VV显著减小(P<0.01);然而,单叶脉植物的3种叶脉性状均无显著变化(P>0.05)。(4)叶脉类型是影响叶脉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解释度为27.84%-62.25%)。环境因子中,土壤因子(主要是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对3种叶脉性状的解释度(0.54%-2.91%)大于气候因子(0.02%-0.77%)。这些结果表明,不同脉型植物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未来在研究叶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变异规律时要考虑到叶脉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培养基、稀释剂的角度对乳酸菌固体制剂样品进行计数方法比较。昂立1号○R优菌多颗粒样品中嗜酸乳杆菌在改良MC培养基上培养(72±3)h后菌落形态非常小,很难进行计数,在改良MC培养基中添加0.1%吐温80将会刺激嗜酸乳杆菌的生长,利于计数;采用MRS液体溶解复水10~15 m in、0.1%蛋白胨盐水稀释的计数结果明显高于直接采用生理盐水复水、稀释方法,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