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本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探讨了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r)在加有两类不同性质营养物的人胃液中产生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简称ST)的条件。发现在26℃斜面静置培养12天后可产生ST。加入半合成物质的最佳配伍是:蔗糖1,000.0mg;蛋白胨50.0mg;KH_2PO_4 7.5mg;MgSO_4·7H_2O_2.5mg;人胃液10.0ml,称之为SPKM人胃液培养基。加入天然物质的最佳配伍是:玉米粉0.5g;豆腐粉0.25g,人胃液10.0ml,称之为CS人胃液培养基。还进一步研究了pH值和培养时间对杂色曲霉产毒菌株在SPKM和CS人胃液培养基中生长及产生ST的影响。根据临床胃酸缺乏程度分级标准,分为pH 1.0,3.0,6.5,8.0四个组。发现在两种人胃液培养基中,无论是杂色曲霉生长,还是产生ST,pH3.0到6.5是发生质变的范围。在两种人胃液培养基pH为6.5时,37℃静置培养8天有痕量ST产生,10天后就明显增加。所以杂色曲霉产生的ST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癌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首次报告二例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肺微小根毛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免疫功能受损与微小根毛霉感染关系。本文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全身辐照小鼠,然后以不同途径注射同剂量的微小根毛霉的孢囊孢子,观察动物的感染情况和感染后的真菌检出率,结果发现各种辐射剂量均在辐射后7-14日感染菌的检出率最高;各种脏器感染菌的检出率以脾脏最高(66.7—81.8%);淋巴结最低(0.0—25.0%);其他脏器的感染菌检出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因医源性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有所增加,从而使深部丝状真菌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检测上的种种原因,大部份是尸检后发现,难以鉴定到属种,对临床治疗带来直接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丝状真菌的快速诊断,我们从肺活组织中分离出的微小根毛霉,注射接种到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鼠体内后,间隔一定时间,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3GY辐照后14—28日检出率是41.87%(皮下注射),66.66%(腹腔注射),7GY、5GY、1GY的辐照均低于3GY,除与根霉有交叉反应外,曲霉、青霉、白色假丝酵母等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例肺结核和糖尿病并发由微小根毛霉(Rhizomuror pusillus)所致的肺微小根毛霉病。首次在我国从病人的肺组织活检标本分离出该种真菌。此菌可在几种琼脂培养基20°—45℃条件下生长,最适温度为37℃。菌落在初期白色,然后变成褐色厚毡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孢囊梗假轴状分枝,初期无色,然后变为褐色。孢子囊直径50—90μm,呈灰色,后变为褐色。孢子囊成熟后囊壁消解。囊轴卵形或梨形,直径45—48μm。在有性期,接合孢子球形,直径43—63μm,初呈褐色,后变为黑色,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孢囊孢子呈不规则卵形,直径2—5μm;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孢囊孢子形态与上述相同。本菌实验感染家兔、豚鼠和小白鼠显示毒力很强,动物于接种后3—10天内全部死亡。从感染动物的脏器分离出本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痊愈。  相似文献   
5.
真菌和氮素在食物链中与胃癌病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等根据假设,即真菌与氮素通过食物链过程进入人体,由于真菌毒素或其代谢产物与胃内亚硝酸盐、胍类、胺类等合成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并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胃癌,在我国胃癌高,低发区进行了综合考察。本文报告考察结果,发现胃液内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检出率最高,高低发区对比差异显著(p<0.001)。此菌与胃液的pH值、酸度、NO_2~-含量、胃粘膜活检结果关系密切。已知杂色曲霉产的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可诱发大鼠的腺胃癌,因此考虑此菌与人胃癌的发生可能有关,但是否为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