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优化锁阳多糖(Cynomorium songaricum polysaccharide,CSP)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回流提取法提取CSP,以CSP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蛋白脱除率和多糖保留率为考察指标,比较Sevage法、TCA法、醋酸铅法及木瓜蛋白酶法对CSP...  相似文献   
2.
归纳了锁阳的资源化学、药理作用及开发利用最新研究进展.锁阳资源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地鉴别、采收期确定、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等方面.锁阳多糖及黄酮类成分在神经保护、抗癌、增强性功能等方面疗效较好,目前已开发出锁阳枸杞发酵酒、锁阳多糖咀嚼片、锁阳黄酮咀嚼片等多种保健品和新制剂.将为锁阳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大威  张健  马挺  吕鑫  何春百 《生态科学》2016,35(1):124-129
针对渤海油田原油粘度大、含水上升快、常规措施作用不明显的特点, 采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开展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 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技术及原油粘度测定分析研究均质、非均质岩心驱替前后稠油采收率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度结构变化、原油理化性质变化, 尝试分析微生物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物模结果表明: 微生物采油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 在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驱替中, 微生物体系可分别提高采收率14.4%、29.4%; DGGE 结果显示: 微生物体系出口端丰度明显高于注入端;原油粘度测定显示: 出口端原油粘度明显下降。三者结合说明微生物体系能够利用稠油作为碳源, 在地层环境中生长,菌种在地层中有较强的适应性, 同时能够降低稠油粘度, 提高其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目前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畜牧业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体细胞克隆效率低下却严重影响了该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克隆动物都有胎盘肥大和表观遗传异常现象,这也是制约克隆效率的重要原因.综述了体细胞克隆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体细胞克隆的胎盘肥大和重编程异常现象.并探讨了利用四倍体补偿法改善克隆胎盘肥大和通过对表观遗传基因的调控提高克隆效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药复方芪贞元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潜在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方法: 查找TCMSP数据库,获得中药复方芪贞元丹中黄芪、女贞子、延胡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在OMIM等数据库中检索AS的靶点,使用Cytoscape绘图工具构建分子网络;检索STRING数据库并绘制PPI网络图,获取芪贞元丹治疗AS的关键靶点;并上传至Metascape数据平台对其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 芪贞元丹与AS有交集靶点118个,作为干预AS的作用靶点。芪贞元丹对抗AS可能与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GO过程相关。KEGG富集结果显示155条通路与AS相关,主要涉及PI3K-Akt、HIF-1、NF-κB通路和炎症性肠病相关通路。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实验初步揭示芪贞元丹复方治疗AS的作用机制,复方中的槲皮素、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IL-6、PI3K-Akt等靶点,通过抗细胞凋亡、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等发挥抗AS作用,证明芪贞元丹复方治疗AS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锁阳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锁阳的最佳质量标志物(Q-marker),为锁阳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锁阳的指纹图谱,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模型探讨HPLC指纹图谱上的质量差异性成分;从TCMSP、TTD、BATMAN-TCM等数据...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筑坝拦截是当前世界河流普遍面临的共同趋势,河流筑坝导致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效应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河流拦截背景下的水库中氧化亚氮(N_2O)的产生与释放是理解河流-水库体系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对水库N_2O产生与排放的研究存在着不足,对其产生机理、释放水平及控制因素的认识依然缺乏系统性。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水库氮循环过程和N_2O排放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水库N_2O排放研究趋势及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准确评估河流筑坝背景下水库N_2O排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0例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及同期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根据口服OGTT试验将病例组分为糖代谢正常者和糖代谢异常者,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一般资料、及血糖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38.75%,明显高于对照组(26.25%)(P0.05);病例组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IR)、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皮质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而T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中,糖代谢异常者皮质醇、FT3、FT4、IR、BMI、腰臀比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者(P0.05),TSH水平明显低于糖代谢正常者(P0.05);病例组中,糖代谢异常者餐后血糖7.8的比例随用药时间延长明显增高(P0.05)。结论:首发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构成比较健康人明显增高,属于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无抗精神病药物影响的前提下,肥胖、IR、皮质醇增高、FT4增高、TSH降低可能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首发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餐后血糖会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产生的鼠李糖脂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高效代谢表面活性剂的菌种,并对菌种和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菌种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紫外光谱扫描、色谱柱层析、薄层层析、单糖分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进行鉴定,并对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从油田采出水中筛选出一株高效代谢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T-1,经16S rDNA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种以甘油和大豆油为碳源的培养基培养4 d后,其发酵液表面张力30.216 mN/m,EI24为100%。根据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光谱分析并结合薄层分析,可确定T-1样品中含有糖脂类物质,进一步的表面活性剂的单糖分析显示水解终产物为单一的鼠李糖,最终确定其产物为鼠李糖脂,苯酚-硫酸法测定其鼠李糖脂产率为5.2 g/L,从发酵液提取的棕黄色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其表观临界胶束浓度为45 mg/L,该鼠李糖脂对环境(耐温、耐酸碱、耐盐)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该表面活性剂对恶劣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应用于微生物采油等用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网膜素-1(omentin-1)、鸢尾素(Irisin)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记作合并脑卒中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28例(NIHSS评分≤4分)、中症组39例(5分≤NIHSS评分≤20分)和重症组25例(NIHSS评分>20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28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良好组64例(mRS评分≤2分)。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单纯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单纯H型高血压组,分析合并脑卒中组患者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及omentin-1、Irisin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并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合并脑卒中组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显著低于单纯H型高血压组(P<0.05),随脑卒中神经缺损严重程度的升高,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逐渐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与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omentin-1最佳临界值为105.36 ng/ml,敏感度为78.23%,特异度为83.44%;Irisin最佳临界值为90.77 ng/L,敏感度为71.00%,特异度为61.43%。结论: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mentin-1、Irisin水平异常降低,其水平与神经缺损程度和预后呈负相关,血清omentin-1、Irisin对老年H型高血压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