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PAME)由于其微量、快速、简便、分辨力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高校生化实验常规项目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血清蛋白、糖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临床分离与检测。但它也是在生化实验中影响因素较多、较为复杂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实验。实验采用鸡血清蛋白代替价格昂贵的人血清蛋白进行PAME实验教学,并采取措施优化实验条件和程序,从而较好地调控了实验进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在不同pH值环境下的氮排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敏  卢韫  王顺昌 《生物学杂志》2007,24(6):30-33,4
研究不同pH值环境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氮排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直接浸浴法测定中华绒螯蟹在pH值4.5,6.0,7.5,9.0和10.5条件下的氮排泄。结果表明,在pH值9.0及其以下时,氨氮排泄无显著变化,当pH值升高到10.5时,氨氮排泄急剧下降,其排泄过程具有不连续性;亚硝酸氮、尿素氮和有机氮的排泄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硝酸氮的排泄同亚硝酸氮类似,但在pH值10.5时,呈下降状态;总氮的排泄随pH值升高而降低。在pH值4.5时,中华绒螯蟹的氨氮排泄量占总氮排泄量的91.0%,随着pH值上升,氨氮占总氮排泄的比例下降,而包括有机氮在内的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的排泄比例上升。因此.我们认为当环境pH值在9.0以下的范围波动时,不会对中华绒螯蟹的氨氮排泄带来不利影响,但过高的pH值可能会阻碍氮排泄。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扩增、拼接并测定出太湖新银鱼线粒体tRNA^Asp-COⅡ—tRNAL^ys和tRNA^Glu-cytb—tRNA^Thr两段基因序列片段。基因定位和序列分析发现,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OⅡ基因全序列长度为691bp。序列AT含量为52.80%,编码230个氨基酸;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bp,AT含量为48.90%,它编码380个氨基酸。分别位于线粒体COⅡ和Cytb基因两翼的4个tRNA基因(tRNA^Asp、tRNA^Lys、tRNA^Gls和tRNA^Thr)同时被测定出来。将太湖新银鱼与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基于线粒体COⅡ+Cytb基因合并数据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两种序列形式,以黑斑蛙为外群,对10种鱼类进行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一致表明:小齿日本银鱼与有明银鱼的亲缘关系近于太湖新银鱼;鲱科与鲑科的亲缘关系近于银鱼科鱼类;此外在本研究硬骨鱼类的4个科中,自鲟科作为原始而古老的类群,是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首先分化出来的一支。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对引物,扩增并测定出大黄鱼16SrRNA基因和18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其长度分别为1202bp和1275bp,16SrRNA基因序列的GC含量为46.12%,18SrRNA基因的Gc含量为53.oo%。将大黄鱼16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15种硬骨鱼类的同源序列结合,同时将其18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9种脊索动物的同源序列相结合,运用软件获得各自序列间差异百分比,转换和颠换数值等信息。基于这两种基因序列,利用NJ法和BI法,分别构建16种硬骨鱼类和10种脊索动物的分子系统树。18SrRNA构建的系统树包括三大支,一支为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共6个物种,一支为两栖类的1个物种,另一支为2种硬骨鱼类。16SrRNA构建的系统树显示大黄鱼所在的石首鱼科与鲈科和盖刺鱼科亲缘关系较近。此外还讨论了这两个基因的序列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在不同pH下氨氮排泄和血淋巴含氮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不同环境pH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氮排泄的影响,将性成熟的中华绒螯蟹置于pH 4.5、6.0、7.5、9.0和10.5的环境中,24h后测定血淋巴中不同含氮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环境pH从4.5到9.0,中华绒螯蟹的氨氮排泄无显著变化,当pH升高到10.5时,氨氮排泄受到显著抑制;同时环境pH的升高还导致血淋巴pH上升,在pH 10.5时,血淋巴氨氮、尿素氮和尿酸的含量也显著上升分别达到(5.90±0.61) μg/mL、(2.47±0.14)μg/mL和(0.096±0.002)μmol/mL.实验结果还显示,高pH环境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水平,降低血淋巴总蛋白和血蓝蛋白的含量,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它们的变化可能同机体的氨中毒解毒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