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两个品系豚鼠对化学介质诱导产生气道反应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新育成的Zmu 1∶DHP豚鼠气道对外界化学介质诱导产生的反应性。为研究哮喘选择和提供具有较高敏感性的速发型过敏性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雾化气体吸入法 ,按递增浓度 ,让动物吸入组胺及乙酰胆碱气体 ,记录豚鼠到达哮喘发作时的介质浓度和呼吸频率及幅度 ,评定对化学介质的敏感程度 ,同时用DHP品系豚鼠进行对照。结果 当 0 2 %组胺浓度雾化吸入时 ,Zmu 1∶DHP豚鼠哮喘发作的呼吸频率及每分钟通气量 ,显著大于DHP豚鼠 (P <0 0 5 ) ;当 0 4 %浓度时 ,前者的潮气量及每分钟通气量 ,比后者有增高的趋势 (P <0 0 5 ) ;当0 6 %浓度时 ,前者的潮气量及每分钟通气量 ,显著小于后者 (P <0 0 5 )。二个品系豚鼠吸入乙酰胆碱雾化气体后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低浓度组胺雾化吸入时 ,Zmu 1∶DHP品系豚鼠产生哮喘的敏感性显著高于DHP豚鼠 ;高浓度时 ,气道可能因失敏而降低反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豚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运用筛网分离法和多种酶消化法获取高纯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利用免疫组化法和形态学观察法鉴定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性质及纯度。结果通过肾小管节段贴壁,胶原酶消化组织节段和细胞等方法,有效地促进肾小管原代细胞增殖;胰酶节段消化法的细胞贴壁效果稍差,细胞传代状态不理想;胰酶消化法则细胞贴壁较少,细胞生长状态较差。结论培养豚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豚鼠基因组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豚鼠遗传质量控制及基因定位等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和豚鼠基因组数据库筛选法获取微卫星位点序列,通过分析和初步筛选,挑选部分候选位点,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对5种不同来源的豚鼠基因组DNA标本进行PCR扩增,以期获得多态性分子标记。结果本实验采用磁珠富集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304个,设计引物125对,最终获得多态性位点1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17个;用数据库筛选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292个,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178对,最终发现多态性位点25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28个。结论本实验获得2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45个潜在的候选标记,为微卫星标记在豚鼠遗传质量监测及突变基因定位等工作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证实ECMS增强O-Asia I型FMDV疫苗免疫功能的有效性,选择ECMS使用的有效浓度及诱导抗体的维持时间。方法本文用ELISA法测定了免疫后3、6、14周O型FMDV VP1及AsiaI型FMDV抗体的滴度。结果与结论与疫苗组和阳性组对照,100μgECMS诱导O-Asia I型FMDV疫苗产生两种抗体的效价较高,维持时间较长。相对来讲,ECMS诱导O型FMDV疫苗的抗体含量较高,但下降较快;诱导Asia I型FMDV疫苗的抗体较低,但下降非常缓慢。100μgECMS的效果优于公认的皂树皂甙(QA)佐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Zmu-1:DHP和DHP豚鼠组胺激发试验气道反应性的差异,为哮喘研究提供具有较好反应性的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活体气管插管及雾化组胺气体吸入,测定豚鼠气道阻力和肺动态顺应性;采用离体气管片组胺滴定法,通过气管片收缩测定气管平滑肌对组胺的敏感性;采用同位素标记药物配位法,测定豚鼠气道组织组胺H1受体的密度及平衡解离常数。结果当豚鼠吸人大于0.5mg/mL雾化组胺时,Zmu-1:DHP豚鼠气道阻力上升率和肺动态顺应性下降率与DHP豚鼠相比,其速度有增大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个品系豚鼠雄性个体比雌性的敏感性显著增加(P〈0.01)。当组胺浓度为10-5mol/L和10μmol/L时,Zmu-1:DHP豚鼠气管片平滑肌的收缩率显著大于DHP豚鼠(P〈0.01~0.05)。两个品系豚鼠气道组胺Hl受体的密度及其平衡解离常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一定的组胺浓度范围内,Zmu-1:DHP豚鼠气道平滑肌对组胺的敏感性大于DHP豚鼠,雄性豚鼠的敏感性大于雌性豚鼠。两个品系豚鼠气道组胺H1受体数量无差异,提示气道反应可能还受到平滑肌膜上其它受体和化学介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Zmu-1:DHP与DHP两品系豚鼠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初步探索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产生的视网膜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对Zmu-1:DHP近交系豚鼠和DHP豚鼠屈光度、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的测定,进行两品系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比较,并对筛选出的自发性近视Zmu-1:DHP豚鼠和DHP豚鼠进行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和视网膜信号因子mRNA的表达测定。结果 3周龄时,Zmu-1:DHP豚鼠近视率90.21%,DHP豚鼠近视率18.00%;4~12周,随周龄增长,Zmu-1:DHP豚鼠左右眼近视度数与眼轴长度大于DHP豚鼠,角膜曲率小于DHP豚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显示,Zmu-1:DHP豚鼠较DHP豚鼠视网膜外核层薄,细胞体积小,分布数目少,脉络膜萎缩变薄,色素上皮细胞层未见明显色素颗粒,而DHP豚鼠色素上皮细胞层内分布有大量棕黄色色素颗粒。PCR结果显示,Zmu-1:DHP豚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表达降低(P0.01),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s,TK)表达增强(P0.01),诱导型NO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神经型NO合成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 NO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cell growth factor,b 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增强(P0.05),视黄醛脱氢酶(retinal dehydrogenase,RALDH)和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虽然表达增强,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高发,为轴性近视,其分子机制与视网膜近视信号因子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