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参照GenBank中长角血蜱致病性Okayama株卵泡抑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DQ248886)设计合成一对引物,从本实验室保藏的单克隆洁净长角血蜱饥饿成蜱中快速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出814bp的卵泡抑素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长角血蜱致病性Okayama株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7.8%和99%,将其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中进行表达,GST融合重组蛋白预期分子量为57kD。表达重组蛋白经MagneGSTTM蛋白纯化系统纯化后作为抗原分别与抗不同发育阶段长角血蜱(卵、幼蜱、若蜱、成蜱)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进行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长角血蜱卵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有很强的免疫反应,而与其他发育阶段(幼蜱、若蜱、成蜱)饥饿长角血蜱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反应性很弱。以上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卵泡抑素蛋白在长角血蜱产卵及卵成熟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较其他发育阶段(幼蜱、若蜱、成蜱)的蛋白表达水平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反应性最佳的非洲猪瘟病毒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诊断抗原,通过建立ELISA方法,以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的ASFV p30蛋白诊断抗原为参照,首次探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ASFV p35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抗原性和潜力。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获得了40 kDa的重组p35蛋白和30 kDa的p30蛋白,两种蛋白与ASFV阳性血清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原性。采用重组p30和p35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分别建立ELISA方法,并验证其敏感性、稳定性以及与进口试剂盒的符合率。结果显示,尽管p35-ELISA方法的检测敏感性稍低于p30-ELISA方法,但其敏感性仍可达95.8%,且p35-ELISA方法和p30-ELISA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p35-ELISA方法与进口试剂盒比较,符合率达97.2%。结果表明建立的p35-ELISA方法敏感性高且稳定性好,可应用于ASFV感染血清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辽宁省2007~2012年流行性风疹病毒基因特征,本研究用Vero/Slam细胞从辽宁省2007~2012年风疹暴发和散发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145株风疹病毒(Rubella,RV),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RV分离株E1基因的945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将辽宁省145株RV与世界卫生组织(WHO)RV 13个基因型的32株参考株基于739个核苷酸片段的基因定型序列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提示,辽宁省2007~2012年145株RV分离株均属于1E基因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7.2%~100.0%和97.6%~100.0%。与2株WHO 1E基因型参考株(Rvi/Dezhou.CHN/02,RVi/MYS/01)序列相比,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6%~99.2%和98.2%~100.0%.除RVi/Shenyang.Liaoning.CHN/13.11/13株病毒在E1基因的第246位发生了突变(Val246-Ala246);RVi/Shenyang.Liaoning.CHN/13.11/4和RVi/Liaoyang.Liaoning.CHN/26.11/2株病毒在E1基因的第262发生相同突变(Asp262-Asn262)外,其他毒株在N-型糖基化位、血凝抑制位点和中和位点等重要抗原位点均未发生变化,抗原性稳定。辽宁省所有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E1蛋白的第338位氨基酸发生相同突变(Leu338-Phe338)。本研究证实1E基因型为辽宁省RV的优势基因型,近6年来辽宁省风疹疫情是由1E基因型RV的多个传播链引起。  相似文献   
4.
RNA编辑被认为是生命体一种新的基因加工与修饰现象,是指DNA转录成RNA后除RNA剪切外的其他加工过程,以核苷酸的删除、插入或替换等方式改变遗传信息,揭示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修饰和调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而RNAi是一种由dsRNA介导的,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和翻译水平上阻断基因表达的基因调节途径.着重介绍 RNA编辑功能、RNA编辑与RNA干扰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的我国马梨形虫分类学地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我国马梨形虫的种属分类特征。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马梨形虫18SrRNA基因序列,在其高变区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大小分别为913bp、451bp的目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并和GenBank上登录的其他地方株梨形虫18S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一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显示,之前被称作马巴贝斯虫的虫种和泰勒虫虫种有着更密切的亲缘关系,在进化发育过程中处于同一种系,而与巴贝斯虫为明显的2个分支。我国驽巴贝斯虫肇源株与西班牙分离株(AY534883.1)仅有较小差异,其同源性高达91.8%。马泰勒虫肇源株与西班牙分离株(DQ287951.1,AY150064.2)同源性均高于91.4%。以上分析显示我国马梨形虫地方株和西班牙地方株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其他地方株差异相对较大。因此我国肇源株马梨形虫和西班牙地方株同属于Atbara8。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免疫原性最佳的基因Ⅰ型乙型脑炎病毒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将基因Ⅰ型JEVGS株的prMEIII融合基因、polytope复合表位基因和prMEIII-polytope融合基因分别克隆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经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蛋白。将制备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通过ELISA监测体液免疫反应、通过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滴定中和抗体滴度、通过细胞因子表达丰度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分析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比较分析制备的乙型脑炎病毒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获得的分子量分别为35kDa(prMEIII)、28kDa(polytope复合表位抗原)和57 kDa (prMEIII-polytope)的重组蛋白均能诱导免疫小鼠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与prMEIII-polytope和polytope重组蛋白免疫组相比,prMEIII蛋白可诱导免疫小鼠产生更高的IL-2和IFN-γ表达丰度和淋巴细胞增殖水平(P0.05)。prMEIII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接近于商品化乙脑减毒疫苗SA14-14-2 (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rMEIII重组蛋白可以作为乙型脑炎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备选蛋白。  相似文献   
7.
立位加下身负压耐力与 Gz耐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立位75°加-5.333KPa下身负压试验(负-立),检查18名18-25岁健康青年男性,同时作人体离心机 Gz耐力检查。结果发现负-立试验中心血管反应特点与 Gz耐力相一致。不同状态下心血管反应的各个参数输入计算机,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处理,筛选出对 Gz贡献率大的13项指标。主要有反映血管调节能力的平均动脉压,脉压和外阻血管阻力,反映心脏调节的SV、CO、SV/HR和HR的动态变化斜率等。作者认为负-立试验时,心血管功能优劣主要由外周血管阻力调节作用和心率的反应决定。负-立试验中心血管反应与 Gz耐力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根据这种考虑,得到一个回归式: YGz=2.13 2.11×10~(-4)Rb 1.66×10~(-3)SV/HR 0.13tr=0.8473,P<0.001。式中YGz=预测 Gz耐力;Rb=负-立试验中外周血管阻力变化斜率;SV/HR=负-立试验中SV/HR的增长值,t=负-立试验的耐受时间。经用另外10人验证,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813,P<0.01。  相似文献   
8.
文献上虽然有不少介绍记录慢性实验动物血压的方法,但多为断续记录,或需一些特殊的敏感元件和复杂结构,技术较难解决。因而设法寻找一种简便、不需特殊设备,又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慢性实验动物血压的方法是很需要的。我们在近二年工作中模索出一种方法,尚能符合这个要求,兹介绍如下。一、原理及方法此法原理是借液导将血压升降传递至传感器转换成电能而记录的。具体方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 Gz重力作用下脑循环的改变,10名被试者在半径为6米的人体离心机上承受了 G_Z超重作用。实验记录了心电、上臂血压、心振动图和脑阻抗图。发现,随着超重值的增加,心率、心输出量、上臂血压和外周循环阻力逐渐增大,计算得到的头部眼水平的平均动脉血压逐渐下降,脑阻抗图波高和波形发生明显改变。并对重要的生理指标和脑循环调节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尽管机体内存在许多补偿机制,但在G值较高时,由于不能完全代偿血液静水压效应的影响,脑循环还是可能发生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前测定血流速度的方法很多,但技术均较复杂,Müller 曾经推测小铂丝电极可以测定血流速度,但是至今尚未见到应用在生理实验中的详细数据。本文提出利用极化原理测定血流速度的方法报告。众所周知,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两极移动,同时在电极的表面形成一层与电极荷电相反的离子构成的极化膜。这种极化膜的存在阻碍了其他离子向两极移动,因此溶液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