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植物光效生态学研究 Ⅰ.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原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余彦波  刘桐华 《生态学报》1985,5(4):336-342
本文报道了用小麦作材料,从作物生理生态特性方面研究了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原因。试验结果证明:在中午前后,小麦叶片气孔开关数目与光合作用午休密切相关;大部分小麦光合作用午休与生物节律无关;中午遮光后,光合作用加强和生物学产量提高,说明光合产物的累积是形成光合作用午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的进行高光效育种,两年来,我们 对小麦光合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麦光合午休的成因及缓解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试验观察到,在高温、强光条件下,光呼吸强度虽然也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是有限的,不足以形成光合午休。超饱和光强也不是形成光合午休的直接因素。同时,又一次论证了光合产物的累积在光合午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前两文(余彦波等,1985;唐鸿寿等,1986),作者提出了形成光合午休的主要途径(图2),指出了水分亏缺和光合产物在叶肉细胞内过量累积是形成光合午休的两个主要环节。并从生态学角度为缓解光合作用午休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小麦光合速率和光呼吸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各类型小麦光合速率的高低顺序为野生麦、春麦、冬麦和地方品种。小麦的光合速率随着它们的生长发育而提高,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以后下降,其光合速率曲线为单峰型。2.小麦叶片的光合速率上位叶比下位叶高,旗叶最高。61个栽培小麦的旗叶光合速率平均为28.44毫克 CO_2/分米~2·小时,变幅为19.97—32.66毫克。品种间光合速率差异显著。21个栽培小麦光呼吸速率平均为8.11毫克 CO_2/分米~2·小时,变幅为5.0—14.0毫克,亦存在明显的差异。3.小麦旗叶的光补偿点为700 Lux 左右。此时光强增加,光合速率提高,到50,000 Lux 达饱和,饱和后若再增加光强则光合速率下降,光呼吸速率则不同,在光合速率的光饱和点以后仍继续提高,没有看到下降的趋势。4.在不同年分和栽培条件下,小麦品种间的光合速率有变化,但顺序基本相同,保持相对稳定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由多种复杂环节组成。环节之间又相互衔接、彼此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多级的生态系统。其中物质转化的形式关系到生产潜力发挥的情况。在能量循环过程中,原来是一级转化的废料,可能会成为二级转化的原料,二级转化的废料,可以成为三级转化的原料,以此类推。这种一级或多级转化的情况是科学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反映。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物质转化的经济效率就会越来越高。“秸秆还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是肥田增产的措施之一。由于还田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差悬殊。其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燃烧成灰还田。每百斤秸秆燃烧后  相似文献   
6.
遗杂10号是个产量高和品质好的高梁杂种,但种植区域很有局限性。除晋北和陕北、辽南一些地区能种植外,在新引种地区很难种植成功,分蘖丛生,参差不齐,产量不高或不能成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若播期掌握在使植株在通过光照阶段时为晴天、长日照和适宜温度条件下,就可避免上述现象,发挥出杂种产量高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生态因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的小麦光合作用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结果: 1.当空气中CO_2浓度为340至350ppm,土壤含水量适中的情况下,引起光合作用“午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午空气相对湿度明显下降。 2.当生态环境适宜,且较稳定的情况下,未观察到光合作用“午休”现象。认为光合作用“午休”不是一个生物钟现象。  相似文献   
8.
植物叶子表面的气孔虽然仅占叶面积的1%左右,但它的效率却相当大。象小麦,在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时,每平方分米叶片每小时能吸收CO_2 25毫克左右,相当于80升空气中CO_2的含量(C_4植物可达100—150升)。假设植物合成1克葡萄糖,需吸收1.47克的CO_2和释放1.07克的氧,那么,这就要经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