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现代系统理论引入害虫防治的领域,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害虫管理系统也有了飞跃的进步。本文不仅讨论了发展现代害虫管理系统的原理和若干理论问题,而且还比较了中国传统的预测预报网与现代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联机(on line)害虫管理系统,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害虫综合管理(或防治)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赋予新的含意,系统理论引入害虫防治的相关领域,则是认识论上的一大提高,也是学科发展和学科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种群遗传变化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复序列引物扩增DNA多态性方法研究了几个产棉区的棉铃虫的种群遗传结构变化。结果表明 :实验室种群比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化低 ,自然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 ,同一地点不同年间种群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表明棉铃虫的迁飞扩散现象比较明显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来自辽宁的朝阳种群 (CY)与来自山东高唐 (GT)、江苏大丰 (DF)的种群间的有较强的基因流 ,为我国东北地区棉铃虫主要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假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所选用的遗传标记能灵敏地检测种群的遗传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为例,在潜山县全县设置102个诱捕点,诱集越冬代成虫,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数据,例如树高、树龄、坡向、植被等。以这些环境因子为测报因子,以性外激素诱集到的雄蛾数代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构建了森林重要害虫-马尾松毛虫的分类测报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和概率测报模型。BP网络模型的拟合率为100%,预留样检验报准率为100%。LOGIT模型的一致对率为74%。两类模型的拟合结果和预测结果基本吻合。BP网络的测报能力优于LOGIT模型。 相似文献
4.
5.
6.
在预蛹期,高温处理能诱导棉铃虫蛹进入夏滞育。本实验着重就33~39℃的变温下滞育蛹和未滞育蛹的失重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以常温(27℃)下蛹作为参照。研究发现: 在33~39℃的变温条件下,棉铃虫化蛹率显著低于其在常温下的化蛹率,且所化蛹中有63.2%的雄性和10.9%的雌性进入高温夏滞育,其中高温滞育蛹和未滞育蛹分别都轻于正常发育蛹。化蛹后第2日至第5日期间,高温滞育蛹失重量显著低于高温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的失重量,分别为3.62、13.30和5.49 mg;蛹期总失重量结果与化蛹后第2~5日间蛹失重量趋势一致,高温滞育蛹、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失重量分别为15.60、49.35和26.30 mg。蛹失重动态研究发现高温滞育蛹在夏滞育期间其失重曲线平缓,显著低于高温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高温滞育蛹滞育解除后,其失重曲线与正常发育蛹的失重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棉铃虫夏滞育蛹能通过维持低的代谢水平来度过不利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就某一阈值的风险区、某一阈值的发生概率地图进行了探讨,并对该地区棉铃虫二代卵发生的历史数据(1980~1997)进行了空间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发生区和高风险区地图。二代棉铃虫卵发生的地域特点是,重发生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而轻发生区位于东北部,从东北至西南,棉铃虫发生程度趋于加重,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属于二代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通过对风险发生区与各个影响因子如气象、耕作制度、高程、一代蛾量等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认为影响棉铃虫发生的主要因子为气象因子,包括温度与降雨。就二代卵而言,主要影响因子为6月降雨量的大小,其次为耕作制度如小麦、棉花种植比例和一代蛾量。此外,环境因子如海拔高度、植被覆盖大小也对棉铃虫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确认研究区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重发生区及中偏重发生区)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即海拔较高、多山地和高原、有较多沙土、自然植被覆盖率高、小麦种植比例较高、降雨偏少、温度较高、湿度较低、一代蛾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根据1984—1985年大田资料建立的一个棉花生长发育模型。模型利用光能辐射,叶面积指数,植株干重等来计算净光合产物,并在各器官之间进行分配。利用生理学时间来预测主茎节数,根据顶芽、腋芽分化的同步序列,来确定果枝数、果节数。单铃重随其生理时间而呈逻辑斯谛克曲线分布: BW=8.2842/(1+e5.2701-0.0073×PT) 并定出蕾铃潜在增长率,根据潜在增长率求出每米~2土地上蕾铃干物质需求量,从营养供求状况来控制雷铃脱落。 根据模型预测,可确定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最佳栽培措施;与棉虫动态模型偶联,可研究棉虫动态经济阈值。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