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2篇
  10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计算机化的病虫害管理系统的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现代系统理论引入害虫防治的领域,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害虫管理系统也有了飞跃的进步。本文不仅讨论了发展现代害虫管理系统的原理和若干理论问题,而且还比较了中国传统的预测预报网与现代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联机(on line)害虫管理系统,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害虫综合管理(或防治)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赋予新的含意,系统理论引入害虫防治的相关领域,则是认识论上的一大提高,也是学科发展和学科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种群遗传变化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复序列引物扩增DNA多态性方法研究了几个产棉区的棉铃虫的种群遗传结构变化。结果表明 :实验室种群比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化低 ,自然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 ,同一地点不同年间种群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表明棉铃虫的迁飞扩散现象比较明显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来自辽宁的朝阳种群 (CY)与来自山东高唐 (GT)、江苏大丰 (DF)的种群间的有较强的基因流 ,为我国东北地区棉铃虫主要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假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所选用的遗传标记能灵敏地检测种群的遗传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爱兵  陈建  王正军  李典谟  田洁 《生态学报》2001,21(12):2159-2165
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为例,在潜山县全县设置102个诱捕点,诱集越冬代成虫,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数据,例如树高、树龄、坡向、植被等。以这些环境因子为测报因子,以性外激素诱集到的雄蛾数代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构建了森林重要害虫-马尾松毛虫的分类测报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和概率测报模型。BP网络模型的拟合率为100%,预留样检验报准率为100%。LOGIT模型的一致对率为74%。两类模型的拟合结果和预测结果基本吻合。BP网络的测报能力优于LOGIT模型。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诱导抗性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不同受害方式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Lamb.)针饲养马尾松毛DendrolimuspunctarusWalker虫幼虫 ,研究受害松针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马尾松毛虫取食受害松针后 ,幼虫的取食量下降 ,排粪量减少 ,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降低 ,幼虫发育速率缓慢 ,死亡率增加 ,从而影响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5.
我国蝗虫暴发成灾的现状及其持续控制对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概述并分析了我国蝗虫暴发成灾的现状及原因 ,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性气候异常、人类活动的影响、监测预警技术手段落后、成灾蝗种增多和发生为害类型复杂、蝗虫研究队伍锐减及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研究滞后导致了近年来蝗虫的暴发成灾。对此 ,作者从蝗虫灾害的规律性、监测预警高新技术和综合治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蝗灾可持续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预蛹期,高温处理能诱导棉铃虫蛹进入夏滞育。本实验着重就33~39℃的变温下滞育蛹和未滞育蛹的失重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以常温(27℃)下蛹作为参照。研究发现: 在33~39℃的变温条件下,棉铃虫化蛹率显著低于其在常温下的化蛹率,且所化蛹中有63.2%的雄性和10.9%的雌性进入高温夏滞育,其中高温滞育蛹和未滞育蛹分别都轻于正常发育蛹。化蛹后第2日至第5日期间,高温滞育蛹失重量显著低于高温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的失重量,分别为3.62、13.30和5.49 mg;蛹期总失重量结果与化蛹后第2~5日间蛹失重量趋势一致,高温滞育蛹、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失重量分别为15.60、49.35和26.30 mg。蛹失重动态研究发现高温滞育蛹在夏滞育期间其失重曲线平缓,显著低于高温未滞育蛹和正常发育蛹;高温滞育蛹滞育解除后,其失重曲线与正常发育蛹的失重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棉铃虫夏滞育蛹能通过维持低的代谢水平来度过不利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复杂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生态复杂性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动态,生态复杂性研究的背景及若干重要的概念与方法,生态复杂性指生态系统内不同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自组织及有序性,生态复杂性研究的显著特征是:它应用复杂的理论,方法和观点来研究生态与进化问题,其研究方法主要有元胞机法和遗传算法,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适应复杂系统,处于混沌的边缘或临界态,内部作用是生态系统复杂化,有序化及自组织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风险发生区的确定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正军  李典谟  谢宝瑜 《生态学报》2003,23(12):2642-2652
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就某一阈值的风险区、某一阈值的发生概率地图进行了探讨,并对该地区棉铃虫二代卵发生的历史数据(1980~1997)进行了空间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发生区和高风险区地图。二代棉铃虫卵发生的地域特点是,重发生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而轻发生区位于东北部,从东北至西南,棉铃虫发生程度趋于加重,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属于二代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通过对风险发生区与各个影响因子如气象、耕作制度、高程、一代蛾量等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认为影响棉铃虫发生的主要因子为气象因子,包括温度与降雨。就二代卵而言,主要影响因子为6月降雨量的大小,其次为耕作制度如小麦、棉花种植比例和一代蛾量。此外,环境因子如海拔高度、植被覆盖大小也对棉铃虫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确认研究区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重发生区及中偏重发生区)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即海拔较高、多山地和高原、有较多沙土、自然植被覆盖率高、小麦种植比例较高、降雨偏少、温度较高、湿度较低、一代蛾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根据1984—1985年大田资料建立的一个棉花生长发育模型。模型利用光能辐射,叶面积指数,植株干重等来计算净光合产物,并在各器官之间进行分配。利用生理学时间来预测主茎节数,根据顶芽、腋芽分化的同步序列,来确定果枝数、果节数。单铃重随其生理时间而呈逻辑斯谛克曲线分布: BW=8.2842/(1+e5.2701-0.0073×PT) 并定出蕾铃潜在增长率,根据潜在增长率求出每米~2土地上蕾铃干物质需求量,从营养供求状况来控制雷铃脱落。 根据模型预测,可确定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最佳栽培措施;与棉虫动态模型偶联,可研究棉虫动态经济阈值。  相似文献   
10.
应用性外激素监测马尾松毛虫发生数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采用持效期达 3 0天以上的复合橡胶载体的新型诱芯诱捕器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林间监测 ,发现诱蛾数量与田间调查的幼虫数量有很大的关联性 ,各乡镇每诱捕点平均诱蛾数与 1代、2代幼虫虫株率、平均虫口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