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151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中国角蝉总科18种昆虫(叶蝉17种,角蝉1种)的成虫“网粒体”进行了超微结构及合成部位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体表网粒体均合成于马氏管第三区( MT3)管壁细胞的高尔基体;这些网粒体可被分为4种类型:小球形网粒体(SB)、棒状网粒体(RB)、多室大球形网粒体( LMB)及少室大球形网粒...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采自尼泊尔的叶蝉科秀头叶蝉亚科小头叶蝉属1新种:凹瓣小头叶蝉Placidus incurvatus,sp.nov,并确认小头叶蝉属应隶属于秀头叶蝉亚科。新种模式标本保藏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BMNH)。该新种额唇基具1近似漏斗形的纵长黄色区域,阳基侧突外基突端部向外侧弯折翘起,生殖瓣端部凹入,明显有别于同属其它种类。  相似文献   
3.
斑蝥素对粘虫几种代谢酶及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斑蝥素的杀虫作用机理, 本研究采用叶碟饲喂法处理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5龄幼虫, 测定了饲喂处理后6, 12, 24, 36和48 h试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谷胱甘肽 S-转移酶(GST)和细胞色素P450 Ο-脱甲基酶及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结果表明: 斑蝥素可显著激活羧酸酯酶, 处理后48 h酶比活力最大, 为同期对照的1.68倍; 酸性磷酸酯酶在处理后6和12 h活性变化不明显, 处理24 h后逐渐被激活, 且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 明显抑制碱性磷酸酯酶, 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抑制作用增强; 对Ο-脱甲基酶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的趋势; 谷胱甘肽S-转移酶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的影响; 离体活体条件下均可显著抑制PPO活性。可见, 斑蝥素可明显影响昆虫的代谢酶系, 且其对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毒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小头叶蝉属系统分类研究(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世界小头叶蝉属Placidus Distant昆虫9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条痕小头叶蝉Placidus striolatus,sp.nov. 乌樽小头叶蝉Placidus nigrocupuliferou,sp.nov.分布于云省,花顶小头叶蝉Placidus flosifronus,sp.nov.分布于湖南省,密齿小叶蝉Placidus dentatus,sp.nov。分布于四川省。中列出了所有9种小头叶蝉的名录并编制了分布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AS)。新种模式标本和示差鉴别特征如下:条痕小叶蝉Placidus striolatus,新种,正模:♂(IZAS),云南省,大围山,1350m,1956-V-22,邦浦洛夫采。该新种与P.hornei Distant相近,但其雄性生殖瓣侧面观近三角形,尾节侧瓣向后渐狭,阳茎端部近1/3处具数条长印痕,阳茎产端部腹缘锯齿状,可以与后相区别。花顶小头叶蝉Palcidus flosifrontus,新种(图3),正模♂,南非,郴州莽山,1985-Ⅶ-31,张雅林,柴勇辉采。该新种与P.hornei Distant相近,但其阳茎基部两侧所具有一对长的带状突不同于小头叶蝉属Placidus所有其他种类。密齿小头叶蝉Plasidus dentatus,新种(图4),模:♂(IZAS),四川省,马尔康,1961-Ⅵ,李贵富采。该新种与P.brunneus Kuoh相近,但其小盾片中域横刻痕不明显,连索“Y”型,阳茎端部部侧区密生小齿突,可与后明显相区分,乌樽小头叶蝉Placidus nigrocupuliferous,新种(图5),正模:♂,云南省,勐养,750m,1991-Ⅵ-9,王应伦,田润刚采。该新种与P.hornei Distant和P.bruneus Kuoh相近,但其阳基侧突呈“S”形且基部1/3膨大,阳茎侧面观呈“Y”形,腹面一支明显比背方一支狭,可与后两种明显区分。  相似文献   
5.
同翅类昆虫的雄性生殖系统及精子发生(昆虫纲:半翅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比较了同翅类昆虫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的行为和精子尾部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蜡蝉总科和异翅类的精巢具有被膜,而蝉总科、叶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木虱总科、蚜总科、粉虱总科和蚧总科的精巢均不具有被膜。也可以根据精巢小叶的形状将精巢分为三类,蝉总科、叶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蚜总科和粉虱总科的精巢小叶为球形,蜡蝉总科、木虱总科和蚧总科的精巢小叶为管状,而异翅类的精巢小叶为片层状。减数分裂可以被分为5类:①蝉型(Cicadoidtype);②蜡蝉型(Fulgoroidtype);③木虱型(Psyloidtype);④蚜型(Aphidoidtype);⑤粉虱型(Aleyrodoidtype)和⑥蚧型(Coccoidtype),至少具有四个类群的减数分裂前期I具有弥散期,它们是:木虱总科、蜡蝉总科、蚧总科和异翅类。除粉虱总科和蚧总科的精子尾部退化以外,其余种类的精子鞭毛均具有典型的9 9 2轴丝结构。  相似文献   
6.
记述坦小叶蝉属9新种,中国1新纪录种和1新组合,确认了1新异名,编制了中国坦小叶蝉属种检索表。模式标本均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缘脊叶蝉亚科生物地理学研究(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缘脊叶蝉亚科的组成,族、属和种的地理分布,以及起源与扩散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缘脊叶蝉亚科由7族57属323种组成,只分布于旧世界(Old World).7个族在非洲区均有分布,古北区有4个族、东洋区3个族、澳洲区2个族.依种类分布情况对4大动物区的相似性分析表明,东洋区与古北区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澳洲区,与非洲区的相关性较小,这与地球演化历史是相吻合的.通过对各族地理分布及起源时间分析,它们的起源时间依次是:Drabescini、Paraboloponini、Selenocephalini、Ianeirini、Adamini、Dwightiini和Hypacostemmini.文中给出了各族的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8.
9.
中国蝴蝶新种, 新亚种及新记录种(Ⅲ)(鳞翅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记述中国粉蝶科1新种,4新亚种,1新型,1中国新记录种及6个《中国蝶类志》未记述的已知种,所有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马桑内酯对粘虫体内蛋白质和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马桑内酯分别对粘虫采用注射和饲喂处理,48 h后测定粘虫不同部位消化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以探讨马桑有效成分的作用及其杀虫机理.结果显示:(1)注射羟基马桑毒素处理后粘虫组织中蛋白质含量(与丙酮处理比较)均降低,皮组织降低幅度最大为29.47%,饲喂处理后各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均升高,其中皮组织的升高幅度最大为56.87%;但该毒素对粘虫体内蛋白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不明显.(2)注射与饲喂马桑亭、马桑宁,粘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均明显比对照处理升高,蛋白酶活性增强,其中饲喂马桑亭处理的粘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升高最大为511.49%,蛋白酶活性增强幅度最大为4 640.26%.马桑亭和马桑宁均可使粘虫组织中羧酸酯酶活性降低,其中饲喂马桑宁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为82.94%.结果表明:羟基马桑毒素对粘虫体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与用药方式有关,马桑亭和马桑宁处理后的粘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增高、蛋白酶活性增强及酯酶活性降低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