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长江口降海生殖洄游途中的日本鳗鲡为研究材料, 对繁殖群体银化过程中体色、年龄、全长、体重及银化指标等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依据“体侧黑色素沉积是否蔓延至胸鳍下缘”这一体色标准, 可将日本鳗鲡洄游群体分为银化前期和银化期二个发育期。日本鳗鲡银化过程中, 体型、胸鳍长、眼径、性腺指数呈递增趋势, 消化道指数则呈递减趋势。主成分分析亦表明, 银化期较银化前期的眼径和胸鳍增大, 还具有较高的性腺指数和较低的消化道饱满度。由于日本鳗鲡的产卵场位于3000 km之遥的马里亚纳海沟, 这些形态的修正可能是为了适应即将起始的长距离降海生殖洄游。根据银化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方程, 对雌、雄群体银化前期和银化期的判别分析均取得了95%以上的成功率。研究认为, 长江口日本鳗鲡银化期的野外快速判别, 亦可采用“眼径指数大于5”作为识别依据。 相似文献
2.
3.
溯江产卵洄游中的刀鲚是目前长江最为名贵的水产品之一。本文分析了2009年4~5月采自长江九段沙、靖江和芜湖3个江段的299尾洄游型刀鲚样本。结果显示,3个群体的体长范围为15.8~32.8(平均23.32?3.49)cm,18~24cm体长组占总数的52.51%。体重范围为11.83~143.8 (平均48.19?24.89) g,10~50g体重组占总数的59.53%。芜湖群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小于九段沙和靖江群体(ANOVA, p=0.000<0.001)。299尾个体包括1~4龄4个年龄组,其中51.28%的九段沙个体和53.97%的靖江个体均为3龄;而多达85.26%的芜湖个体则为2龄。不论体长、体重还是年龄结构,已较上世纪70年代同江段渔获物有明显下降。结果还显示,研究样本的雌雄性比为1:1.57,九段沙、靖江和芜湖群体的性比分别为1:1.28、1:1.46和1:1.97,显示出沿长江往上性比逐渐增加的现象。3个群体的平均丰满度为0.35?0.049,但即使是在同龄组间,靖江群体的丰满度也显著高于芜湖和九段沙群体,这可作为大个体刀鲚在这一江段最名贵高价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4.
5.
副原吸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平鳍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广西巴马的平鳍鳅科鱼类一新种,即巴马副原吸鳅Paraprotomyzonbamaensis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根据采自海南岛的标本描述了中国南海一新记录种:颈斑尖猪鱼(Leptojulis lambdastigma)。本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形,体长为体高的3.7~4.0倍,为头长的3.1~3.6倍;头长为吻长的2.7~3.3倍,为胸鳍长的1.45~1.65倍;头裸露无鳞;两颌前端各具2对大犬齿,外侧1对犬齿弯向外后方;背鳍Ⅸ-12,臀鳍Ⅲ-12,胸鳍i(不分支)+11-12(分支);侧线完整,侧线鳞27;颈部具一个\"V\"形大黑斑,胸鳍后部的上方、侧线的下方具一小黑斑。新鲜标本头部具2条黄色纵带,沿体侧分别经眼和胸鳍基部向后达尾鳍基部;体侧背部具1条浅棕黄色条带;胸鳍基部棕红色,后部浅色;臀鳍浅蓝色;尾鳍下部淡蓝色,上部橙色。本种与尾斑尖猪鱼(L.urostigma)形态较为相似,主要差别在于颈斑尖猪鱼的颈部具有一显著的\"V\"形黑斑,尾鳍基部无黑斑(尾斑尖猪鱼具此黑斑)。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 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 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 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夏季和秋季, 上游8个断面的鱼类均为36种, 下游5个断面则为12种和15种。从上游到下游,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 夏秋两季上游断面共同的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下游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 全河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上并不稳定, 特别是夏季的下游河段。Cluster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明显将鱼类群落分为上游群组(I)与下游群组(II), 似鳊、泥鳅、鲫、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等是造成群组间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与2001年的43种、2006年的28种相比, 本次调查的物种数出现了明显回升, 特别是下游河段。这种上游鱼类向下游迁移的趋势, 预示着下游中心城区与上游郊区河段的水质差别正在缩小, 水生态系统恢复迹象明显。本文认为, 上下游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缩小以及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等在下游河段的出现, 可作为苏州河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生态标志。 相似文献
9.
10.
为摸清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开挖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鱼类物种资源家底, 文章于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用刺网对20个断面作了采集, 获得鱼类标本13379尾, 经鉴定有60种, 隶属于8目17科45属。其中, 鲤形目有2科28属41种, 鲈形目7科8属8种; 洄游鱼类2种, 河口鱼类8种, 其余均为淡水鱼类。IRI≥1000的优势种合计有9种, 刀鲚(Coilia nasus)是5条河流共有的优势种。ABC曲线反映除金汇港外, 其他河流总体上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体, 鱼类群落受到了严重干扰。βc指数和βr指数均反映浦东川杨河与大治河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大, 浦南金汇港与龙泉港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小。20个断面可分为3组, D1和Z2断面为组Ⅰ, 金汇港、龙泉港和除Z2断面的大治河为组Ⅱ, 川杨河和除D1断面的淀浦河为组Ⅲ, 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刀鲚、鲫(Carassius auratus)和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造成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研究认为, 这5条人工骨干支流保存了比黄浦江源头、干流及自然支流更多的鱼类物种资源, 人口密度可能是造成所在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出现明显空间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