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应用花粉通量测定新技术,于1992-1994上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传粉期间,应用库尔式收集仪收集和测定空气中的花粉,记录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小麦、主米产量与它们最大传粉期空气中花粉浓度的相对应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试图建立禹城实验区小麦和玉米产量预报图式。  相似文献   
2.
3.
根据孢粉分析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全新世环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钻孔和北部中昆仑山3个湖相剖面的孢粉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全新世1万年期间植被的演替和气候变化,西部在全新世早期9900-7800yr.B.P.植被由荒漠转为草原,气候好转;中期7800-3500yr.B.P.,草原发展,气候较适宜,以7200-6300yr.B.P.为高温湿期,5500yr.B.P.和3500yr.B.P.出现干旱,晚期从3500yr.B.P.至今植被为荒漠,气候干旱,其中700yr.B.P.气候恶化。北部地区全新世时期为荒漠植被,当气候温湿时,蒿和禾本科,莎草科成份增加,藜科减少,气候干旱时则相反,北部全新世的气候分期和干湿波动与西部相近,两地在晚期气候朝干旱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花粉通量测定新技术,于1992~1994年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传粉期间,应用库尔式收集仪收集和测定空气中的花粉,记录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小麦、玉米产量与它们最大传粉期空气中花粉浓度的相对应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试图建立禹城实验区小麦和玉米产量预报图式。  相似文献   
5.
地层孢粉数据是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等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孢粉数据库推动古环境研究从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从定性到定量,从而实现在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上探索植被、气候和人类干扰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变。该数据集整合了全国第四纪末期(5万年以来)共372个地层花粉序列,涵盖790个花粉类群,样点分布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与领海。数据集包含地层花粉采样点的地名、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数据来源、样品类型、沉积物长度、样品数量、测年方法及测年数量、时间跨度和参考文献,以及每个采样点的花粉含量百分比。数据主要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采样点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森林、温带草原和荒漠以及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在深海到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分布,但集中在海拔2 000 m之下。按照数据来源区分,原始数据样点178个,占47.8%;数值化数据194个,占52.2%。按照样品类型分类,多数样点为湖泊样品(151个)、冲积物/洪积物样品(99个)与泥炭样品(67个),占总样点数的85.2%。年代测定的主要方法为放射性碳同位素手段(占样品总数的93.8%),大部分记录有2–10个测年数据。采...  相似文献   
6.
邓韫  郑卓  黄赐璇 《古生物学报》2002,41(4):508-516
在中国东部连续的尘土孢粉样基础上,用转换函数的方法研究中国东部孢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中国东部现代花粉的分布与年均温有密切关系,某些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含量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太阳辐射量和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有关,因此定量重建古植被带的迁移及古气候的变化就成为可能,通过对比,选择Artemisisa与Poaceae的比值作为温度替代指标,Arte/Poac与纬度相关系数的平方值(R2)为0.9579,它与年均温的相关系数平方值也达到0.9162,用回归方程定量重建了中国东部海域钻孔DGKS-9602的古气候,由于末次盛冰期草本植物花粉丰富,获得的气候值可信度最好,即年均温比现代降低了8℃左右(6-10℃),植被带向南推移了约8-10纬度,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法国空气孢粉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