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黑龙江省赤狐年数量趋势波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毛皮收购数据对赤狐在黑龙江省13年(1971~1983)的年数量趋势波动做了分析。以全省数据分析时,此期间赤狐数量趋势共有4个波动周期,平均间隔为3年,变异系数为23.57%;继而以该省八个地区联合周期分析共得26个周期,平均间隔为3.42年,变异系数为39.78%。两次分析皆表明:赤狐数量趋势的波动为随机波动,波动中赤狐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西郊赤狐冬季巢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贾竞波  萧前柱 《兽类学报》1990,10(4):268-275
本文利用雪地跟踪方法对哈尔滨西郊5只赤狐在1985-1986年冬季的巢区做了观察。结果表明,5只狐对巢区内各部分使用的强度是不等的,对巢区中部的某些地块使用强度要高于对外围的使用,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5个巢区的平均活动半径为320±68米至557±82米,面积为1.44-4.O9平方公里,线性指数为1.079至2。5只狐相邻距离约1000米。  相似文献   
3.
对赤狐洞穴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贾竞波  徐利 《兽类学报》1991,11(4):266-269
  相似文献   
4.
对于NDV不同基因型毒株的HN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后发现,基因Ⅶ型的毒株在第65~75位的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而其他各基因型在该区域则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克隆了NDV基因Ⅱ、Ⅶ、Ⅸ型的代表毒株La Sota、GX-2、F48E9的含有该区域的序列,并进行蛋白表达,通过特异性抗血清对表达肽段进行抗原性测定。应用表达的蛋白免疫SPF鸡,用ELISA检测各组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3个毒株在反应原性上存在差异。应用NDV F48E9强毒株攻毒,结果显示各多肽蛋白的保护率不同,表明在该区域这3个毒株之间存在着免疫原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朋薇  贾竞波 《生态学报》2012,32(3):955-963
以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为例,使用条件价值法对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在虚拟情景和真实情景下被调查者支付意愿的差别。采用实地调研方式,进行支付意愿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1份。同时,引入8个变量,并采用logit模型分别在虚拟和真实情景下建立各变量和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真实情景下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47元/a)要小于虚拟情景下的支付意愿(59元/a),可见,在虚拟情景下评估结果会夸大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2)达赉湖自然保护区2010年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从4634×104元/a到12765×104元/a。该值仅是根据呼伦贝尔市人口来估计的支付意愿值,其总价值是有限的。但如果用全国总人口进行估计,其内在价值将成倍增加。研究表明:对于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从生态学角度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它对人类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对其资源无序的开发既会降低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质量也会减少其经济价值。研究结果使得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的价值对比成为可能,并为该保护区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狍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动物,并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的主要猎物之一。因此,深入了解狍各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为我们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本文对88个不同狍个体(来自8个不同地点)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获得了463bp的片断,并检测到59个变异位点,占分析长度的7.84%,且这59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定义了30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2641,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从Tajima’sD和FuandLi’s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8个狍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8个狍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30个单倍型整体上将东北狍种群分为3个亚群,分子变异分析表明3个亚群间基因流Nm均大于1,说明这3个狍亚群间存在着基因流。  相似文献   
7.
小兴安岭黑河胜山林区冬季驼鹿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12月至3月,在小兴安岭黑河胜山林场开展了驼鹿生境选择的研究。研究中选择了9类与驼鹿生境选择相关的生态因子:植被型、离公路距离、离采伐点距离、平均雪深、隐蔽程度、坡向、坡位、坡度、海拔,运用SPSS软件进行交叉汇总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胜山驼鹿冬季以落叶阔叶林、灌丛为主要生境,影响驼鹿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隐蔽程度、坡位,其次为雪深、坡向、离采伐点距离、离公路距离,坡度、海拔对驼鹿分布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刘鹏  贾竞波 《四川动物》2007,26(2):323-325,328
2002—2006年通过样方法、样线法及访问调查,对黑龙江省32个县(市、区)东方铃蟾(Bornbina orientalis)的分布范围、栖息环境、种群状况、食物组成以及人工养殖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东方铃蟾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东南山地的尚志、延寿、宾县、阿城、绥芬河、宁安、海林等地,栖息在山溪的石下、草丛或路边、半山坡上的小水坑、石头坑等处,产卵场的种群密度为2.8只/m^2;东方铃蟾的食物以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6.97%和39.75%,此外,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蜘蛛目、中腹足目的动物也占有一定比例,而蜻蜓目和直翅目所占比例较小;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对东方铃蟾进行人工饲养,死亡率较低,成体能存活2年以上,食物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和蚯蚓为主,并能抱对产卵。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片段化,环境污染造成的栖息地质量下降以及干旱的气候条件等因素,东方铃蟾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均呈缩减的趋势,因此建议加强立法、宣传教育和管理的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和人为活动对东方铃蟾栖息地的破坏,同时积极开展人工养殖方面的研究,解决饲料、繁殖、成活率等关键养殖技术。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