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作者研究了国内首见的三株棘状外瓶霉[Exophiala spinifera(Nielsen et Conant)McGinms],观察了菌落形态,研究了此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和扫描电镜下的特点,并作了外抗原试验。在光学显微镜下,本菌有暗色长棘状的分生孢子梗。在扫描电镜下,有很长的环痕梗,其尖端的环痕数目可达30个以上。有的环痕梗和甄氏外瓶霉[Exophiala jeanselmei(Langeron)McGinnis et Padhye]的环痕梗很相似。有些酵母样细胞上也可产生短的环痕产孢尖端。有一株菌的产孢细胞顶端有几个突起的环痕产孢尖端,呈假单轴性排列。另一株菌产生瓶梗。因此考虑此菌是一种多形性真菌。外抗原试验,一株菌符合棘状外瓶霉,另二株菌符合外瓶霉。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十分严重,给民众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COVID-19患者可能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诊治策略上应该给予重视。除了加强高危患者中病原真菌的常规检查外,还应加大力度支持和扶持病原真菌先进检测技术的研发;此外,还应重点支持针对医疗单位、公共场所和家庭等常温环境以及体表和器物表面灭活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新型技术和方法的研发。最终为国家战胜COVID-19和继发感染疫情提供新措施和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由酵母样真菌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引起的肺炎,是免疫缺陷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Pj一般不导致系统性感染,仅在肺部繁殖,引发严重损害肺换气功能的间质性肺炎。Pj通过主要表面糖蛋白(major surface glycoprotein,MSG)的抗原转换,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而宿主利用dectin-1识别β-(1,3)-D-葡聚糖(beta-1,3-D-glucan,BG)、甘露糖受体识别MSG,启动天然免疫反应,继而CD4+T细胞聚集活化,调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分泌干扰素γ的细胞毒型CD8+Tc1细胞有助于控制Pj感染,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调理加强吞噬细胞清除Pj,而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和非Tc1CD8+T细胞与肺损伤有关。血浆BG水平可以辅助诊断PCP,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8的水平与肺损伤及死亡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有效安全,目前已成为孢子丝菌病治疗指南中的推荐用药[1].但少数患者单用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不能有效控制病情,研究显示两药分别联合碘化钾溶液或两药联合治疗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显示疗效增强2-6].最近,我们诊治1例由球形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采用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失败,之后经特比萘芬联合碘化钾溶液治疗才获得痊愈.鉴于该病例治疗过程的特殊性,我们对其分离菌株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邵锦  万喆  李若瑜  余进 《菌物学报》2019,38(8):1277-1286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是近年来新兴的微生物检测技术,通过核糖体蛋白分析实现对真菌快速、准确鉴定。本文针对MALDI-TOF MS用于致病真菌鉴定、分类、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以及临床微生物样本直接检测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首例肌曲霉病及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国内首例肌曲霉病,对所分离的黄曲霉进行形态、药敏、rDNA序列分析研究。方法对患者病变肌组织行B超和病理检查;将分离菌株接种于察氏培养基观察形态学特征;微量法测定MIC值;酚氯仿法提取DNA,扩增ITS间区序列并进行多序列分析。结果B超示左腓肠肌不规则回声,病理示肌细胞变性、坏死,肌组织内见分枝分隔菌丝。表型及基因型特征为黄曲霉;分离菌株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多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分离菌株与标准株及自然和临床分离株具有100%的相似性。给予特比萘芬治疗3个月后痊愈。结论黄曲霉可致肌肉感染;药敏试验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真菌可引起免疫低下患者致死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型抗真菌药物米卡芬净(micafungin,MFG)对分离自中国的念珠菌和曲霉临床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参照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以前为NCCLS)制定的M27-A2和M38-A方案测定86株念珠菌和35株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有效浓度(MEC)。结果MFG对大多数念珠菌属和曲霉属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念珠菌属的MIC90从高到低依次为:氟康唑(FLC)敏感的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为0.125μg/ml,FLC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株为0.25μg/ml,克柔念珠菌为0.5μg/ml,近平滑念珠菌8μg/ml,季也蒙念珠菌>16μg/ml。MFG对烟曲霉的MEC90为≤0.03μg/ml,对非烟曲霉的曲霉属MEC90为0.06μg/ml。MFG与唑类药物、两性霉素B(AMB)不存在交叉耐药,对FLC耐药的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的曲霉、AMB不敏感的曲霉均有好的抑菌活性。结论MFG对多数念珠菌属和曲霉属(包括对唑类耐药和AMB不敏感的菌株)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1402份来自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土样进行裸胞壳属(Emericela)菌的分离。结合菌落形态及扫描电镜下子囊孢子的形态将各菌鉴定到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8个种,1个变种,分别是无冠裸胞壳(Emericelaacristata)、皱折裸胞壳(4Emericelacorrugata)、茴香裸胞壳(Emericelafoeniculicola)、宫治裸胞壳(Emericelamiyaji)、构巢裸胞壳(Emericelanidulansvar.nidulans)、构巢裸胞壳宽脊变种(Emericelanidulansvar.lata)、四脊裸胞壳(Emericelaquadrilineata)、褶皱裸胞壳(Emericelarugulosa)及波状裸胞壳(Emericelaundulata)。除银川地区以Emericelaacristata为优势菌外,各地区以Emericelanidulans最为常见。文中对常见菌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对在我国较少见的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状况及诊治现状。方法通过CNKI及Pubmed搜索1991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及曲霉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总结。结果 1991年1月~2009年10月报道曲霉病1457例,其中481例有病原学证据,258例进行菌种鉴定,其中烟曲霉153例。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肺,为1047例。病原学诊断依据主要是镜检和培养;菌种鉴定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仅4例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仅少数进行半乳甘露聚糖及葡聚糖检测;体外药敏试验少,仅报道2株黄曲霉对两性霉素B耐药,2株烟曲霉多药耐药。伊曲康唑为侵袭性曲霉感染经验治疗(抢先治疗)的首选药物。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则多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伊曲康唑,大部分慢性及腐生型曲霉病及鼻窦曲霉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趋势与国际一致,非烟曲霉感染有所增加,感染部位仍以肺为主。应提高菌种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水平,积极开展非培养检测手段,保证正确和及时地诊断;加强药敏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1,3)-β-D-葡聚糖(BG)检测试验并对国产试剂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4月~2009年5月我院203例(342份样本)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中同时进行国产与日本试剂检测的100份样本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在不同的判断标准下计算国产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采用McNemar配对χ2检验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国产和日本试剂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配对t检验结果分别为P=0.235,P=0.076;国产试剂以单次≥20pg/mL和≥50pg/mL为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3%,67.2%和56.5%,85.0%,双次≥20pg/mL和≥50pg/mL为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25.0%,64.9%和25.0%,87.7%。结论国产与日本试剂检测值无统计学差异;国产试剂单次≥50pg/mL为界值较20pg/mL可以明显提高特异度,降低假阳性率,而不影响灵敏度。连续双份血清阴性(BG〈50pg/mL)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