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联中小学的学制主要是“十年一贯制”,即一至三年级相当于小学,四至八年级相当于初中,九至十年级相当于高中。此外,还有少数学校施行“八年一贯制”。苏联教育部对于中小学颁布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本文依据现行的教学计划、生物教学大纲、生物各科教科书,将苏联中学的生物课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在苏维埃的学校中,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依据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有系统地和循序地讲述基本的科学内容,同时尽力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进行教育的教学,发展学生科学的概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独立作业的思维和技巧. 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讲述教材的方法,要由教育的教学原则、所教科目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的心理来决定.随着教材的改变和学生的发育,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应该变化. 植物学课程里的每一章都分为若干课,因而每一课都是全部植物学课程的一部分. 植物学课程是把相互联系着的各课有系统地  相似文献   
3.
这一新课本是依据国家教委于1988年11月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初审稿)》编写而成的,适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六三”制学校采用。本文拟仅就这一新课本的明显特点和主要探索作一概略介绍。为了贯彻教学改革的精神,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新课本在编写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的尝试。新课本的编写,在充分重视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问题上,是以重视教育性作为它的根本。这是课本区别于一般图书的重要标志。在教育性的多种内涵中,最基本的一点则是着眼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认为,使用这个课本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有不同于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习环境来说,升入初中以后,课程门类骤然增多,教学要求明显提高,他们正处在一个逐步适应的交替阶段;从心理状态来说,虽然年龄有些增长,但是仍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致相同,他  相似文献   
4.
在证明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方面,果蝇是贡献最多的生物。果蝇适于作遗传的实验材料有如下原因:饲养方便,一个世代的时间短,在25℃的条件下饲养十天左右就可以成为亲本,一只受精的雌蝇能产许多子代。而且突变多,形态容易辨别,等等。  相似文献   
5.
日本高中的生物课,从1983年起换用了新教材。原来的高中生物教材是从1973年开始使用的,一直用到1982年,这次换用的高中生物教材以及高中生物课程的设置,都比原来的有一些较大的改进。一、课程设置的改进日本高中的学制为三年制。1973年开始实行的高中教学计划,关于理科教育的规定是:在高中一年级开设《基础理科》为必修课,共6学分,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四方面最基本的知识.除此以外,在高中另设物理、化学、生物、  相似文献   
6.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美国的学制相当复杂,其中最基本的学制是“六·三·三·四”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目前,美国的各州大都以这种学制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米丘林的生平和事业”一章,我们大体上是在三月讲授的,但是准备使学生领会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的学说在学年之初就开始了。还在五年级植物学的第一课里,我们就对学生讲述了伟大的学者的工作,并且让他们阅读了关于米丘林的书籍  相似文献   
8.
1963—1976年期间是苏联高中生物学教材发生第二次重大变革的时期,此时将原来开设的达尔文基础改为“普通生物学”.李森科在苏联的生物学界和农业科学界统治了十几年。在这期间,表面看来是李森科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实际上有不少坚持真理的科学家并没有被压服,  相似文献   
9.
第二课是阐述马铃薯的栽培范围向南方和北方推进,李森科院士的夏季栽培法和春化法的研究工作,斯达哈诺夫工作者提高马铃薯收获量的方法。学校里实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在上课时讲述科学家生平的重要事迹,讲述他研究和解决提出的问题的经过,这是很有趣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可以吸引学生,而且具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央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李沧同志撰写的“苏联高中生物学教材的三次重大变革及其历史教训”一文,不仅对于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广大生物学教师加深对我国现行教材及即将修改的新版教材的理解,本文分两期连载请读者注意不要脱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