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5000年以来渤海湾西岸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孢粉、微体古生物、放射性碳测年、因子分析等资料,表明25000a,BP 以来渤海湾西岸的古植被,古地理环境演变既受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又受海平面变化的制约。25000—23000a,BP 为高海平面时期,古植被为森林草甸植被,23000—12000a,BP,气候冷干,为低海平面时期,以草原植被为主,前期和后期为沼泽草甸植被。12000—5000a,BP 气候温凉或温暖湿润为海平面上升时期,为阔叶林草甸或沼泽草甸植被,5000a,BP 以来,气候变凉变干,为海退时期,古植被由沼泽草甸演变为盐生草甸。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时空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依据青藏高原众多断陷盆地湖相沉积中所取得的植物化石及孢粉学资料,间接证明中新世以后,青藏高原广大地区的亚热带常绿和落叶森林趋向减少,由桦木科、山毛榉科等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所组成的亚热带山地的落叶阔叶林显著增加。至上新世晚期,当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区生长着由高山栎组(QuercusSect.Brachylepides)和雪松(Cedrusdeodara)为主要组成的针叶阔叶混交林时,而青藏高原北缘毗邻柴达木盆地的昆仑山垭口地区,则分布着由云杉、冷杉、桦等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林。进入距今240多万年的第四纪、伴随着全球性温度变动,引起森林和草原植被的多次交替,在早更新世间冰期时,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区淡水湖沼广布,湖区仍有亚高山针叶林生长。至晚更新世,高原隆升高度接近现在时,森林面积退缩,植物区系组成和植被分区更加接近现代。值得注意的是,取自高原湖泊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学资料,揭示末次冰期间冰段、盛冰期、新仙女木期和大暖期植被和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四个考古地点的孢粉分析资料,指出呼伦贝尔盟东部地区,在11400±230年前,不仅湖沼棋布,而且生长着由松、榆、椴、胡桃等组成的繁茂的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公元前1700年,昭乌达盟敖汗旗一带,分布着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从花粉分析说明那时的人类已摆脱了单纯狩猎,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自晚更新世以来,内蒙古植被由混交林向草原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川西高原老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2年在对横断山区北段综合考察中,由植物研究所组成的古植物专业组,在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协同下,于6月从四川省理塘县热鲁村出露的一套由砾岩、砂岩、粉砂岩组成的热鲁组中段采集到一批以桉属(Eucalyptus)为主的化石植物。这是继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于1974至1976年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冈底斯山发现桉属化石以来,在川西高原的再次发现。共采到植物化石标本84号,其中79号为叶子印痕化石,5号为花、果印痕化石。经初步鉴定结果,共计有8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察尔汗盐湖西部别勒滩干盐湖101米深的钻孔取得的孢粉资料,首次揭示了距今约30000年以来盐湖植被变化和地理环境的演变。随着气候的波动,湖区出现过多次相对淡化和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7.
巍峨的青藏高原,雄踞于地球之巅。这片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以其独特的地理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地域文化召唤着致力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科学考察主题的科技人员前往考察。作为植物研究所人员不多的古植物研究室先后有八人在惊...  相似文献   
8.
依据位于燕山南部迁安盆地蚕姑庙村和余家洼村具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支持的埋藏泥炭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料,揭示了迁安盆地5 000 a BP以来自然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4 600~3 100 a BP期间,迁安盆地曾经生长着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至3 100 a BP以后,森林中阔叶树成分显著下降,喜凉耐干的松树比例增加,1 600 a BP后,迁安盆地人类农耕活动进一步加剧,森林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孢粉分析资料揭示迁安盆地人类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 600 a BP左右,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 a BP左右.  相似文献   
9.
10.
火是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本文通过北京房山东甘池15000aB.P.沉积物的炭屑、孢粉及烧失量(LOI)的分析,试图讨论北京地区15000aB.P以来火发生的可能性,提出火与植被中某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火发生的一些因素,同时结合考古和历史地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火灾的情形和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