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首选右侧,如果穿刺右侧失败改为左侧。穿刺成功后用扩张器扩皮,最后顺导丝置入导管,根据患者身高置管长度为12~15 cm,局部缝合固定,外敷纱布封闭或用一次性贴膜封闭。静脉留置管接三通静脉输液管。结果:286例首次穿刺右侧成功282例,4例失败后改选左侧成功。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天,最长45天,留置时间平均为18天。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中抢救治疗重症患者是十分便利、有效的措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其他深静脉穿刺置管如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及PICC相比较,更利于护理并具有费用低廉的优点。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十分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脑胶质瘤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5年生存率很低,其中高级别胶质瘤具有极强的侵袭能力,目前尚缺乏很有效的根治方法。手术切除肿瘤的难度很大,术后极易复发,预后比较差,对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危害极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相关生物技术的应用,从基因水平揭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并寻求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成为人类研究肿瘤治疗新的研究方向。Reynolds和Richards等先后从成年小鼠的纹状体中分离出能够不断增殖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并提出了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的概念。NSC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且有迁移功能以及与正常脑组织良好融合的特性,这为基因治疗胶质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由130多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组成,它们和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家族一起调控蛋白质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以及去磷酸化的动态平衡,它们的活性直接决定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的高低。SHP-2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的一员,在各种细胞和组织中均有广泛的表达,参与多个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粘附及凋亡等。SHP-2的表达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但是相关综述较少,同时未见文献报道其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因此本文简要介绍SHP-2的结构、功能、信号传导,并阐述了SHP-2与常见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脑胶质瘤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5 年生存率很低,其中高级别胶质瘤具有极强的侵袭能力,目前尚缺乏很有效的根治方法。手术切除肿瘤的难度很大,术后极易复发,预后比较差,对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危害极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相关生物技术的应用,从基因水平揭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并寻求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成为人类研究肿瘤治疗新的研究方向。Reynolds 和Richards等先后从成年小鼠的纹状体中分离出能够不断增殖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并提出了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 NSC)的概念。NSC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且有迁移功能以及与正常脑组织良好融合的特性,这为基因治疗胶质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Stathmin在正常脑组织及不同级别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结合CD105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内皮细胞分选系统特异性分选出68例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其中低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Ⅰ-Ⅱ)24例,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Ⅲ-Ⅳ)44例)和20例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应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tathmin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证实Stathmin在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低级别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和高级别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百分率分别是20%,66%和95%(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Stathmin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低级别胶质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低级别胶质瘤组与高级别胶质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Stathmin表达上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athmin在脑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加,可能为脑胶质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有临床症状的鞍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ur,GCT)的病理组织学起源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我院收治的1 例具有临床症状的GCT 患者的治疗状况和病理结果,并结合近20 年来关于GCT 病理和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探 讨GCT 肿瘤病理组织起源和治疗要点。结果:该患者影像学报告怀疑鞍区炎性肉芽肿,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复查MRI 显示鞍区占 位较前次无改变,增强MRI可见占位明显强化,诊断良性肿瘤,并采取翼点入路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 术后患者头痛缓解,尿量、尿比重、垂体内分泌激素等相关指标相继恢复至正常值。结论:GCT 很可能起源于神经组织,伴有临床 症状的GCT 的治疗首选开颅手术,肿瘤残存的患者,术后不必放射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iRNA抑制Stathmin表达对高级别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结合CDl05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内皮细胞分选系统特异性分选出22例高级别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其中8例III级胶质瘤,14例Ⅳ级胶质瘤,13例男性和9例女性组成)。应用siRNA技术抑制高级别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中Stathmin表达,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Stathmin基因沉默对高级别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采用RNA干扰Stathmin的高级别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Stathm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迁移细胞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siRNA抑制高级别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中Stathmin表达可抑制其迁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临床症状的鞍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ur,GCT)的病理组织学起源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具有临床症状的GCT患者的治疗状况和病理结果,并结合近20年来关于GCT病理和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探讨GCT肿瘤病理组织起源和治疗要点。结果:该患者影像学报告怀疑鞍区炎性肉芽肿,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复查MRI显示鞍区占位较前次无改变,增强MRI可见占位明显强化,诊断良性肿瘤,并采取翼点入路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术后患者头痛缓解,尿量、尿比重、垂体内分泌激素等相关指标相继恢复至正常值。结论:GCT很可能起源于神经组织,伴有临床症状的GCT的治疗首选开颅手术,肿瘤残存的患者,术后不必放射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