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金丝猴是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其行为生态方面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猴群随季节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活动和摄食.但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猴群似乎有规律地生活在同一地区.迄今为止,未见有任何关于川金丝猴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活动区域完全变迁的报道.我们这项研究,根据1990年和1997年两个夏季的跟踪观察,记录了川金丝猴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改变夏季活动区域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关于物种形成机制及物种定义的新观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很早以前,分类学家开始根据生物表型特征上的差异来识别和区分物种,自达尔文以后,人们认识到不同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在定义物种时引入了"谱系"的概念.达尔文着重强调物种不仅是可以变化的,而且这些变异最终可以使一个种内的成员彼此分离,形成新种(Darwin,1859).  相似文献   
3.
圈养雄性川金丝猴交配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焦点动物观察取样法对上海野生动物园半散放的一群川金丝猴 (7♂ ,4♀ )交配活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 ,发现该物种在交配过程中无锁结现象 ,通常在一次爬跨及数次 (2± 1 5 8,n =782 )抽动后出现射精 ;在 1h之内出现两次射精的比例约占总射精数的 2 6 %。根据Dewsbury分类标准 ,我们认为雄性川金丝猴的交配模式在Dewsbury的分类系统中应属第 11种 (无锁结、有抽动、一次深插入、多次射精 )和第 12种 (无锁结、有抽动、一次深插入、单次射精 )两种模式。川金丝猴的整个交配过程持续时间约为 19 4± 0 7(782 )s,按照Dixson的标准 (插入持续时间 6 0s以下为短时插入型 ) ,应属第 12种 (无锁结、有抽动、一次短时间插入 )。  相似文献   
4.
非人灵长类的同性爬跨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性间爬跨行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对30种灵长类的研究认为,该行为发生是正常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其社会功能有:1)玩耍,多见于少年个体;2)侵犯,发生在群体中具有社会等级关系的个体之间,爬跨者通过爬跨对被爬跨者进行安慰,或加强其优势地位;3)性兴奋,常发生在交配高峰期,同性爬跨可能是找不到异位对象所致;4)打招呼,此过程不涉及插入,只是身体接触,行为持续短暂,表现温和友好;5)性技能训练,这是一种人为推测,尚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灵长类交配模式是灵长类社群结构和婚配制度的重要表征之一,其研究有助于了解灵长类社群结构和两性交配策略。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我们对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进行了观察研究,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收集了雌雄个体的交配相关的行为数据,主要包括邀配对象、交配过程、持续时间和回合数,以及参与交配的雌雄对在交配结束后的相互理毛的持续时间和回合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群滇金丝猴全年均有交配行为,交配高峰期在7-9月,两性参与交配的积极性和对季节变化的响应不同;交配主要由雌性通过邀配发动(76%),交配高峰期也是雌性邀配的高峰期;雄性爬跨频次(年均0.43次/月,n=5)和射精爬跨比(年均19%,n=5)则在全年无显著变化。交配行为发生的典型表现为:雌性通过小跑或跳跃进入雄性视线范围内,爬伏呈臀向雄性邀配;雌猴爬伏时离雄猴的远近距离不同(<1m vs. 2-5m : 69% vs. 31%)会影响其邀配成功率(<1 m vs. 2-5 m :68% vs. 40%);若一次邀配失败,雌猴可能会连续爬伏邀配(最多4次),连续多次邀配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单次邀配(79% vs. 52%)。交配结束后雌性会主动为雄性理毛,但雌性主动理毛与交配是否射精无关。  相似文献   
6.
相互理毛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性群居灵长类动物中,通常具有清洁卫生和社会交往功能。2012 年10 月至2013 年6 月,我们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了雌性个体间相互理毛的行为数据,包括理毛的部位、理毛的姿势、理毛的时间和回合数。研究结果表明:滇金丝猴雌性个体之间每次相互理毛的平均时间为5. 7 min。相互理毛部位较多的发生在自我理毛不能进行(达到)的部位(61.1% );在不能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行为持续时间长,平均9.7 min;在个体能够进行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持续时间短,平均为3. 2 min。相互理毛的姿势以对坐为主(48. 4% ),不同理毛姿势的理毛时间差异显著。新迁入家庭单元的雌性个体为理毛的首先发起者,但其获得被理毛的时间却并不多。滇金丝猴雌性个体相互理毛部位、理毛姿势和理毛时间的差异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理毛行为符合卫生功能假说和社会功能假说。  相似文献   
7.
邓怀庆  任宝平  刘赟  周江 《兽类学报》2022,42(6):615-623
食物种类及其可获得性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对海南长臂猿 (Nomascus hainanus) C群生境内食源植物种类、数量、食物可获得性及主要取食植物的径级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共记录到64种食源植物 (标记胸径 ≥ 5 cm的乔木1 484株)。海南长臂猿以高大粗壮的食源植物为主要采食对象。这些乔木型食源植物结果率超过50.0%的有15种,占C群全部乔木型采食植物种数的28.8%;结果率最高的是海南单籽暗罗 (Monoon laui, 76.7%),最低的是鹅掌柴 (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 9.6%)。18种长臂猿主食食源乔木中,白肉榕 (Ficus vasculosa)、斜叶榕 (Ficus tinctoria) 等15种食源植物的植株呈增长型结构。南酸枣 (Choerospondias axillaria)、二色波罗蜜 (Artocarpus styracifolius) 为稳定型结构,而桃榄 (Pouteria annamensis) 为衰退型结构。提示海南长臂猿食物供应植物仍处于年轻状态,但这些食源植物并非每年结果,每年都能结果的仅37种 (71.2%),采食树种的结果率高低不受海拔影响,而与树高和胸径显著相关。海南长臂猿在果实稀少的旱季会采食一定量的树叶 (15.6%),这种不稳定的食物供应将影响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复壮。  相似文献   
8.
2008 年6 月至2009 年5 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端的响古箐(北纬27°37′,东经99°22′),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一群数量约480 只的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观察取样1 609 h,扫描个体数为260 546。研究表明,响古箐滇金丝猴用38.8% 的时间取食、27. 4% 的时间移动、20. 9%的时间休息、12.9% 的时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滇金丝猴的取食时间长于其他季节,达到41. 5% ;秋季,取食时间在全年最短(36.5% )。夏季的高温没有影响滇金丝猴的移动,它们移动的时间达到32.8% ,高于其他3 个季节。寒冷的冬季,响古箐滇金丝猴为了减少能量损失,用于休息的时间达到24.4% 。秋季,滇金丝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的时间(15.7% )多于另外3 个季节。研究发现,
绝对移动时间与昼长和月平均温度呈明显正相关(P < 0. 01),绝对休息时间与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r =- 0. 585,P = 0.046),但降水量的多少与猴群各种活动时间分配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 > 0.05)。食物贡献率与滇金丝猴日活动时间分配也存在相关性。取食松萝比例与猴群移动时间呈负相关(r = - 0.902,P <0.001),与休息时间呈正相关(r = 0.860,P < 0.001)。猴群取食树叶比例增加时,它们移动时间也随之增加(r = 0.832,P = 0.001)。夏季,滇金丝猴取食竹笋的比例增加时,猴群移动时间也明显增多。以上结果表明,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受食物资源状况、昼长季节性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38兽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  相似文献   
10.
非人灵长类的同性爬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间爬跨行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对30种灵长类的研究认为,该行为发生是正常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其社会功能有:1)玩耍,多见于少年个体;2)侵犯,发生在群体中具有社会等级关系的个体之间,爬跨者通过爬跨对被爬跨者进行安慰,或加强其优势地位;3)性兴奋 ,常发生在交配高峰期,同性爬跨可能是找不到异性对象所致;4)打招呼,此过程不涉及插入,只是身体接触,行为持续短暂,表现温和友好;5)性技能训练,这是一种人为推测,尚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