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0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47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335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463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The mechanism of mass collaboration in risk management was studied during the Sichuan earthquake under a Web-based “PeopleFinder” project, where information is contributed and shared among mass contributors. The case study is provided by a great earthquake that happened in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of southwestern China at 2:28 p.m. on May 12, 2008. We witnessed and experienced the rescue and relief efforts for the great earthquake. In this article, two fundamental frameworks are develope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mass collaboration. Mass collaboration i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a big public crisis such as the Sichu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2.
3.
王成武  崔彪  汪宙峰  谢亮  陈雅靓 《生态学报》2022,42(9):3794-3805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濒危动植物而划分的特定区域,在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有自然保护区166处,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对象涵盖珍稀动植物,保护功能涉及物种、水源和生态环境,与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共同维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乃至青藏高原东缘的生态系统。因此,研究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1963-2018年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以集聚为主,呈现集聚-随机-集聚的变化特征,且前期变化幅度大,后期变化幅度小,总体发展明显分为1963-1998年的单核形成与发展阶段和1998-2018年的双核阶段;②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区域,其均衡度类型在时间上表现出由"差距悬殊"到"差距较大"的演变特征;③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重心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基本稳定在阿坝州南部。标准差椭圆的长短半轴和面积均变化强烈,总体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分布由南-北向演变为东北-西南向;④自然保护区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高密度区域分布在地势适中、气候温和、河流众多、土壤肥沃、人口稀少的阿坝州南部与东部地区。未来,四川省生态功能建设应该立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特点、分布状况,对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少的川西北、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地区进行优化布局,以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模式,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5.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 is an invasive and aggressive cancer that remains a major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cross the globe. Despite advances in cancer treatments and diagnosis, the prognosis of PDAC patients remains poor. New and more effective PDAC therapies are therefore urgently required.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a novel host factor, namely the LncRNA TP73-AS1, as overexpressed in PDAC tissues compared to adjacent healthy tissue samples. The overexpression of TP-73-AS1 was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both PDAC stag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To reveal its role in PDCA, we targeted TP73-AS1 using LnRNA inhibitors in a range of pancreatic cancer (PC) cell lines. We found that the inhibition of TP73-AS1 led to a loss of MMP14 expression in PC cells and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ir migratory and invasive capacity. No effects of TP73-AS1 on cell survival or proliferation were observed. Mechanistically, we found that TP73-AS1 suppress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known oncogenic miR-200a. Taken together, these data highlight the prognostic potential of TP73-AS1 for PC patients and highlight it as a potential anti-PDAC therapeutic target.  相似文献   
6.
7.
8.
臭参中挥发性臭味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臭参(Codonopsis sp.)俗称臭药、云南参、臭党参等,系桔梗科党参属云南特有植物种,种名待分类学家鉴定。其根具有特殊臭味,民间作为廉价滋补佳品,和肉、蛋一起煮食,具有补中益气,生津之功效。同属许多植物如党参(C.pilosula Nannf)、川党参(C.tangshan Oliv.)等的根,均为著名中药,但都没有臭参那种臭味。该植物的化学成分未见报道。为了解臭参植物的药用价值以及同党参、川党参等的相互关系,我们首先对臭参的挥发性臭味化学成分作了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现将结果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广西北部罗汉果根结线虫病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丘风波  黄家德   《广西植物》1987,(3):277-284
罗汉果根结线虫是罗汉果的一个重要病害。在室内盆栽接种条件下,该线虫年发生6代。本文叙述了线虫的生物学及其寄主植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穴施灭克磷等是有效的。土壤翻晒也能消灭大部分土中线虫,病薯用热处理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丽江乌头中的一个新二萜生物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丽江乌头根中分离、鉴定了三个二萜生物碱成分,其中碱Ⅰ、碱Ⅱ分别为已知成分阿克诺辛(aconosine)和嘟拉碱(dolaconine);碱Ⅲ为一新的C_(18)-型二萜生物碱,从MS、IR、~1H NMR、~(13)C NMR等光谱数据推定了其结构,并命名为丽日碱甲(liconosine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