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CO2浓度倍增减轻UV-B辐射对大棚番茄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CO2浓度倍增(700 μmol·mol-1)条件下,以5个不同剂量的UV-B辐射对大棚番茄的光合作用及SOD、POD、CAT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倍增能够明显提高番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在CO2倍增条件下,低剂量UV-B辐射(<1.163 kJ·m-2·d-1)可以刺激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与CO2的正效应有叠加现象,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大;高剂量的UV-B(>1.163 kJ·m-2·d-1)辐射使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对植物产生胁迫作用,CO2倍增与UV-B辐射复合处理可以减弱和部分抵消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NO是植物应激反应的信号分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根据NO的性质和可能的产生途径,略述了生物胁迫(病原菌侵害)和干旱胁迫、盐胁迫、极端温度、机械损伤、臭氧和紫外辐射等各种非生物胁迫信号与NO信号分子的偶联及其信号的级联途径,概括了NO可能介导的生物过程,讨论了NO通过其下游信号过程对与细胞的生理影响以及该下游信号过程所涉及到的cGMP、cADPR的产生和NO与其它信号分子(ROS、SA、ABA等)的协同作用,表明胁迫诱导的NO爆发是激发、启动和装备植物细胞的重要信号级联环节,这个环节能使植物细胞处于应激状态,并迅速作出反应,形成一系列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5.
微波辐射菘蓝种子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微波辐照中药菘蓝种子对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率、可溶性糖含量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4种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菘蓝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平、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率,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促进幼苗生长发育,比较而言8s微波预处理效果最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微波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幼苗光合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He—Ne激光对小麦幼苗增强UV—B辐射损伤的修复效应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采用 He- Ne激光辐照对增强 UV- B辐射后小麦幼苗的损伤修复作用进行了研究。小麦种子在盛有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2 5℃下进行萌发。萌发后小麦幼苗在光合有效辐射 (PAR)为 2 2 0 μmol· m- 2 · S- 1的光背景下 ,经 1 0 .0 8k J·m- 2 · d- 1的增强 UV- B辐射 ,然后再用 5m W· mm- 2的 He- Ne激光进行辐照。通过小麦幼苗丙二醛 (MDA)、抗坏血酸 (As 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紫外吸收物含量及活性的变化 ,测定了 He- Ne激光对小麦 UV- B损伤修复的作用。结果显示 ,MDA、SOD、As A和紫外吸收物的变化同小麦幼苗损伤修复的能力相关联。He- Ne激光辐照可使 UV- B辐射后小麦幼苗 MDA的含量明显减少、As 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增强及紫外吸收物含量显著增加。说明增强 UV- B对小麦幼苗生理水平的辐射损伤 ,能够被一定剂量的 He- Ne激光辐照而得到部分修复。但是 ,采用同等波长和功率的红光照射 ,其 MDA、SOD、As A和紫外吸收物均无明显变化 ,证明激光的促进修复作用并非由激光的光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7.
民用塑料释放的HCl对田间大豆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用塑料纱网在高温和强光照射下会分解释放出有害的HCl气体,本研究以大豆为材料,在田间研究了HCl气体对大豆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同酸雨、酸雾以及SO2等伤害作用一样,HCl气体可使大豆光合色素含量下降,净光合作用(Pn)降低,胞间CO2浓度(Ci)升高,气孔导度(Gs)和蒸腾作用(E)强度下降,导致田间大豆生长减慢,株高、生物量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8.
Spring wheat plants (Triticum aestivum L. ) at 4-leaf stage were fumigated with 03 (0. 796± 0.04 mg/m3) in open-top chambes. The changes and regulation of stress ethylene production and polyamine metabolism in leaves were emph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tress ethylene production in leaves exposed to 03 increased at first and declined afterwards; and could be inhibited by COC12.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03 stress, the activity of arginine decarboxylase (ADC) increased, but with the augment of leaf injury caused by 03, the ADC activity was correspondingly retarded. After leaves were sprayed with p-chloromercuri benzoie acid (PCMB), the ADC activity was inhibited and putamine content was reduced. However the Spd and Spm content rose slightly. After leaves were sprayed with CoC12, the ADC activity was not significantly altered, whereas the content of Spd and Spm accumulated greatly. Moreover,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Spd and Spm maintained for a long time so as the leaf injury from 03 stress became less seriou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tyamine content can be accumulated by inhibiting stress ethylene production.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Spd and Spm plays a major role in protection against 03 injury. Change of polyamine content in leaves is an adaptive regulatory mechanism against 03 stress.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大豆的生长、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吲哚乙酸(IAA)氧化酶活性在Cd^2 、UV-B辐射和二者复合胁迫(Cd UV-B)下的变化。结果表明,Cd^2 和UV-B辐射都抑制大豆生长,并显著抑制根的伸长,二者复合后加强了对根伸长的抑制。UV-B辐射显著增强了POD、SOD活性,Cd^2 对POD活性影响不明显,但却拮抗UV-B对POD活性的诱导,SOD活性在各种胁迫下显著增强。虽然Cd%2 对叶片类黄酮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对UV-B诱导的类黄酮合成有一定影响。IAA氧化酶活性在复合作用下下降,可能是复合胁迫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紫斑牡丹休眠地下芽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的发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T.Hong et Li J.J.)休眠地下芽为材料,对同一时期打破休眠的地下芽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的发育状况、不同时间低温处理后在同一培养基上的发育,以及不同时期休眠地下芽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的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S+BA 1mg/L NAA 0.5mg/L 2,4-d 0.5mg/L最有利于打破休眠的地下芽发育;不同低温处理对休眠地下芽的萌发率及发育速率作用明显不同,其中,720h的低温处理效果最佳;彻底打破休眠的不同时期地下芽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发育速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