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化疗性静脉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吉春  郭勇  余鸿 《四川动物》2007,26(3):693-696
目的通过静脉注射盖诺(vinorelbine,VNB)为化疗性静脉炎(chemotherapy induced phlebitis,CIP)研究,提供效果稳定的CIP模型。方法49只成年小鼠随机分为6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分别从右侧鼠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等体积VNB溶液,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后第5天对CIP临床表现进行分级评价后处死。制作石蜡切片并进行镜下分级。结果随注射VNB浓度及剂量的增加,小鼠静脉炎发生率也逐渐增高,但浓度剂量过高动物出现中毒死亡。用3.2mg/ml的VNB按38mg/kg注射组CIP发生率达100%,无动物死亡,出现红斑、水肿、条索状改变等典型CIP临床症状和内皮脱落、炎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等CIP镜下改变,对照组未出现类似变化。结论本实验通过鼠尾静脉注射VNB成功建立了小鼠CIP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马桑内酯致痫大鼠运动皮质突触和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突触和血脑屏障在癫痫发作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癫痫组用马桑内酯注入到大鼠侧脑室,制作癫痫动物模型;7天后取大脑运动皮质,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运动皮质突触和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①癫痫组突触界面弯曲形态、突触活性区、突触后致密物和穿孔性突触明显增加;②癫痫组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出现明显水肿,基膜电子密度降低.结论 ①马桑内酯致痫改变了大鼠突触和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提高突触的传导活性,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②突触和血脑屏障的结构改变可能是癫痫发作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潘氏细胞(Paneth 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细胞,该细胞有合成分泌蛋白质的特点,其分泌颗粒含有防御素(defensin,又称隐窝素Chyntdin)、溶菌酶,释放后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1];同时亦有吞噬功能.潘氏细胞含有的分泌颗粒通常可用酸性染料如焰红(Phloxine)、伊红或橘黄G染色[2],其中以焰红染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