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钙调蛋白(CaM)是一种多功能调节蛋白,它含有4个Ca~(2+)结合域.晶体研究表明所有Ca~(2+)都与主链氧原子及酸性残基侧链氧原子配位,但Ca~(2+)的配位层中是否有水分子存在尚未确定.木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以Mn~(2+)为探针,通过测定水质子的核磁弛豫速率T_(1P)_(-1)建立了有关Ca~(2+)配位层中水分子数目的模型,该模型指出Cam中高、低亲和位上Ca~(2+)结合水的能力不同,高亲和位上Ca~(2+)的配位层中没有水分子存在,而低亲和位上Ca~(2+)配位层中含两个水分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付立叶变换红外差示技术,获得了氨基酰化酶,脱Zn(Ⅱ)氨基酰化酶酶蛋白,和Co(Ⅱ)重组氨酰化酶水溶液的远红外吸收谱.结果表明,510cm~(-1)至500cm~(-1)的一个吸收峰是由活性部位中金属离子与其配位原子间的伸缩振动所引起.我们认为,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以为金属酶活性部位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直接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花木兰     
花木兰(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又叫樊梨花、山绿豆、山小豆、山扫帚、豆根木兰。属豆科(Leguminosae)木蓝属(Indigofera L.)。分布于我国北方海拔500~800米之间。多为野生。喜阳光,干燥山坡和排水良好的丘陵带灌木丛、疏林间或岩石缝。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氨基酰化酶中金属锌离子的功能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酰化酶是含锌金属酶。该酶每摩尔蛋白中含2摩尔Zn(Ⅱ)离子。金属鳌合剂与酶作用,通过竞争螯合Zn(Ⅱ)离子使酶活力下降。残余活力与残留金属含量呈正相关。竞争螯合的结果,生成不含金属的脱辅基酶蛋白,并导致酶活力的丧失。脱辅基酶由于加入Zn(Ⅱ)离子而恢复其活力。实验表明金属锌离子是氨基酰化酶催化活力所必需。与Zn(Ⅱ)离子相似,Co(Ⅱ)离子也可与脱辅基酶相结合并使之复活。 在190—240nm区域内对比了天然酶、脱辅基酶蛋白与Co(Ⅱ)置换氨基酰化酶的圆二色谱。远紫外圆二色谱表明,与天然酶相比,在脱辅基酶中由于金属离子的丧失导致主链构象发生变化,其中α螺旋增加约7%。因而锌离子(钴离子)对蛋白主链的反应最适构象有一定的稳定作用。脱辅基酶与Co(Ⅱ)离子结合,酶的主链构象恢复至与天然酶几近相同。可认为这是促使酶复活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小猫熊(Ailurus fulgens)在四川的分布为北起邛崃山脉,沿大雪山向东南到大凉山,在此范围内尤以宝兴、天全、石棉、峨边、康定等县为多。在成都附近的灌县、崇庆等县境内也有零星发现。各地群众根据它的形态、习性有着不同的俗名,如汶川地区猎人根据小猫熊有时在冬季要爬往向阳的山崖处晒太阳取暖的习惯,叫“山车娃”和“山门蹲”。康定地区以它腰部的颜色和尾上的环纹称之为“红腰狸”“九节狼”,凉山彝族猎人叫它为“洛布料”(译音),其皮张商品名称为“金狗皮”。  相似文献   
6.
宝鸡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叙言在我国,新石器遗址的发现几乎遍于全国,这些遗址的发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建放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人类遗骨,对解决我国各民族起源问题与新石器时代人种问题极为重要。考古学家不仅给予了足够的注意,也采集了大批资料,当然这些资料所联系的人种问题还有待于人类学和考古学互相配合去解决。  相似文献   
7.
李始美同志提出的根据“吸水线”寻找家白蚁巢的经验,对破获家白蚁巢是一个很宝贵的方法,使我们在防治工作中少走很多弯路。1963年我们在武汉四男中学生宿舍的南方地垅墙上,发现三条宽约5厘米的泥质蚁路,上端进入粗大的楼枕,楼枕被严重蛀蚀,但上部无巢;下端进入土壤内筑有三条隧道通至距墙约3米的树下,才找到主巢(图1)。从巢和路的联系来看,这三条不是用以吸水的“吸水线”,而是白蚁出外取食的线路,因此暂时称为“取食线”。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苏木精染色和双苯并咪唑(Hoechst 33258)染色法,从草菇子实体“纽期”菌褶分化完开始,每3小时对同一个子实体连续切取菌褶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草菇子实体“纽期”菌褶形成时,约10%的担子发生了核配;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子实体成熟期后,不断有少量新的双核担子产生,并发生核配,使草菇减数分裂的同步性不高;草菇从菌褶分化完成(此时已有10%担子发生核配)到子实体完全成熟,菌褶变成深粉红至褐色(此时约70%担子完成减数分裂)需要28—30小时;担子减数分裂的持续时间为18小时,其中细线期和偶线期5.9小时、粗线期6.2小时、双线期和终变期3.4小时、中期10.5小时、后期Ⅰ到四分体2小时;经过对粗线期、双线和终变期以及中期Ⅰ染色体条数的多次反复观察,认为草菇的染色体条数为11(n=11);减数分裂后,4个子核分别进入4个担孢子中,留下无核的担子;绝大部分担孢子是单核的,有约5%的担孢子是双核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电镜扫描、石腊切片及用苏木精染色法和DAPI荧光染色,对榆耳子实体有性结构进行观察,证实榆耳子实体菌盖结构分三层:上表层为毛层,表面着生有排列较密集顶端游离的菌丝,它们相互粘连呈菌丝束;中间层为髓部,由较疏松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薄壁菌丝组成,菌丝间充满胶质物质;下表层为子实层,表面起伏不平,呈不规则的疣状突起,上面着生担子和囊状体,担子无隔膜棍棒形,外表有不规则的网状纹饰,其顶部着生4个瓶梗状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椭圆形或腊肠形担孢子,大小为2.5—3.0×6.0—6.5μm,担孢子表面有不规则的网状纹饰结构。在担子间的囊状体为长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有较密的不规则的网状纹饰。 榆耳有性生殖为异宗配合。绝大多数担孢子含一个细胞核,很少数担孢子含两个细胞核。孢子萌发为一端萌发,也有少数为两端萌发。初生菌丝单核,不能形成子实体,当两种不同遗传性的交配型的初生菌丝结合后,形成具有锁状联合结构的双核菌丝,并可发育成子实体。榆耳具有典型减数分裂过程,不具有减数分裂后核分裂行为,四个子核分别进入四个担孢子内。 在初生菌丝或次生菌丝上,均可产生间生的或顶生的厚垣孢子。经过温度、光照和紫外线照射的诱发,均未发现有其它类型的无性孢子产生。因此,榆耳菌的生活史和大多数担子  相似文献   
10.
一种模拟高原低氧复合冷冻的简易动物实验舱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氮稀释法使舱内氧含量维持实验模拟高度,以普通冰箱制冷系统维持舱内恒温,以多功能低温浴槽作为致冻装置。该舱可于20min内升至模拟6000m高度,每次可供16只大鼠作高原冻伤实验。实验期间高度恒定于6000±200m,舱温21±1℃。相对湿度55%±15%,冷冻液-25.0±0.5℃。该舱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在实验室中模拟高原条件进行冷冻实验研究。由于不使用人体减压舱,不仅避免了减压缺氧对实验人员的不利影响,也减少了实验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