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正安徽大别山区位于皖中西部,面积8 200 km2,为山地丘陵区,植被区划较为复杂,北部为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南部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3]。该区域的植物区系属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系的华东区系,物种丰富,其中,蕨类植物142种(含种下分类单位),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的种类较多,占据优势[4]。从2015年6月起,作者对皖西大别山进行了野外调查,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采自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镇的中国对囊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光叶对囊蕨Deparia otomasui(Sa.Kurata)Seriz.。光叶对囊蕨之前仅发现于日本,其根状茎细长横走,叶片一回羽状,羽片羽状分裂,叶为纸质,有光泽,近光滑无毛,是对囊蕨属中形态较为独特的一个物种。该文对光叶对囊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生态照片和线描图,编制了安徽省对囊蕨属部分物种的检索表,同时对该种的保护等级进行了评估。凭证标本保存于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采自安徽省祁门县安凌镇的中国蹄盖蕨科安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华日安蕨(Anisocampium×saitoanum (Sugim.) M. Kato)。推测该植物是华东安蕨(A. sheareri (Baker) Ching)与日本安蕨(A. niponicum(Mett.) Yea C. Liu,W. L. Chiou et M. Kato)的自然杂交种,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对华日安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墨线图和安蕨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孢粉学是解决植物分类中疑难类群物种微形态分化的重要方法, 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 结合这两门学科的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疑难类群的分类学问题。鳞盖蕨属(Microlepia)是一个分类困难的疑难类群, 采用孢粉学与分子系统学一一对应的方法, 以及居群取样方式, 选取280份样本, 联合4个叶绿体片段(rbcLtrnL-FpsbA-trnHrps4), 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该属的系统发生关系, 在此基础上对凭证标本中100份材料的孢子进行观察和分析。综合分子系统学和孢粉学的研究结果, 得出结论: (1) 在形态学研究中广泛被接受的15个物种得到了单系支持, 并厘清了分类困难的复合群; (2) 发现边缘鳞盖蕨(M. marginata)可能存在隐性种; (3) 建议恢复过去归并处理为异名的瑶山鳞盖蕨(M. yaoshanica)、罗浮鳞盖蕨(M. lofoushanensis)、四川鳞盖蕨(M. szechuanica)以及滇西鳞盖蕨(M. subspeluncae); (4) 提出鳞盖蕨属可能存在杂交现象; (5) 提出鳞盖蕨属完整的属下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5.
首次报道了中国双盖蕨属一新记录种,中日双盖蕨(Diplazium × kidoi Sa. Kurata),该种是耳羽短肠蕨(D. wichurae(Mett.)Diels)和薄叶双盖蕨(D. pinfaense Ching)的杂交种。本研究详细描述了中日双盖蕨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两个亲本的差别。D × kidoi的发现对研究异域杂交物种形成和认识蕨类植物物种形成中广泛存在的杂交现象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首次报道了中国双盖蕨属一新记录种,中日双盖蕨(Diplazium×kidoi Sa.Kurata),该种是耳羽短肠蕨(D.wichurae(Mett.)Diels)和薄叶双盖蕨(D.pinfaense Ching)的杂交种。本研究详细描述了中日双盖蕨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两个亲本的差别。D.×kidoi的发现对研究异域杂交物种形成和认识蕨类植物物种形成中广泛存在的杂交现象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该文报道了广西蕨类植物新记录7种,即蕨萁(Botrychium virginianum)、澜沧凤了蕨(Coniogramme serrulata)、筱英凤尾蕨(Pteris xiaoyingae)、卵果双盖蕨(Diplazium ovatum)、厚叶实蕨(Bolbitis hainanensis)、河口实蕨(B.hekouensis)和粗齿鳞毛蕨(Dryopteris juxtaposita),并列出了这些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中国西藏自治区蕨类植物新记录2属,即粉叶蕨属(Pityrogramma)和肋毛蕨属(Ctenitis),以及新记录15种1变种——疏叶卷柏(Selaginella remotifolia)、粉叶蕨(Pityrogramma calomelanos)、云南网藤蕨(Lomagramma yunnanensis)、灰绿耳蕨(Polystichum scariosum)、高大复叶耳蕨(Arachniodes gigantea)、兆洪鳞毛蕨(Dryopteris wuzhaohongii)、亮鳞肋毛蕨(Ctenitis subglandulosa)、高山蹄盖蕨(Athyrium silvicola)、卵果双盖蕨(Diplazium ovatum)、肉刺双盖蕨(D.simile)、瘤羽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tuberculifer)、耳羽钩毛蕨(Cyclogramma auriculata)、尖嘴蕨(Lepisorus mucronatus)、黑鳞瓦韦(L.sordidus)、喙叶假瘤蕨(Selliguea rhynchophylla)和灰茎节肢蕨(Arthromeris himalayensis var.niphoboloides)。该文还对墨脱鳞盖蕨(Microlepia medogensis)的分类学处理提出了新的建议。凭证标本保存在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海南省一些蕨类植物新记录,包括1属——龙津蕨属(Mesopteris Ching),1变种——白斑凤尾蕨(Pteris grevilleana var.ornata Alderw.)和7种——假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hekiana Sa.Kurata)、疏网凤了蕨(Coniogramme wilsonii Hieron.)、黑叶角蕨[Cornopteris opaca(D.Don)Tagawa]、大羽双盖蕨(Diplazium megaphyllum(Baker)Chris)、龙津蕨[M.tonkinensis(C.Chr.)Ching]、羽叶新月蕨[Pronephrium parishii(Bedd.)Holttum]和光羽毛蕨(Cyclosorus calvescens Ching)。凭证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10.
刘莉  舒江平  韦宏金  张锐  沈慧  严岳鸿 《生物多样性》2016,24(12):1325-1568
岩穴蕨(Monachosorum maximowiczii)隶属于碗蕨科稀子蕨属, 是东亚中高海拔地区所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为了在分子水平对该物种有进一步的认识, 本文首次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对岩穴蕨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 共计获得4.95 Gb原始数据(raw data), 经过滤后得到4.83 Gb有效数据(clean reads), 并进行从头组装得到了101,448条unigene。其中, 54,106条unigene预测到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我们利用目前已知的51个植物基因组数据, 对岩穴蕨的unigene进行了详尽的功能注释, 并通过GO、COG、KEGG注释进一步了解了这些编码基因的作用方式、特征以及所参与的代谢通路。同时, 转录因子分析结果也为岩穴蕨的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初步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