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首次对Hang形目(Charadriiformes)12种鸟类:蒙古沙Hang(Charadrius mongolus)、环颈Hang(Charadrius alexandrinus)、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红脚鹬(Trina totanus)、林鹬(Trina alareola)、翘嘴鹬(Xenus cineres)、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大滨鹬(Calidris teruarostri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s)和砺鹬(Haematopus ostralensis)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并以白鹳(Ciconia ciconia)的同序列作为外群杓建系统发生树。经比对,Hang形目12种鸟类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均包括1143bp,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共有381个变异位点,种间序列差异值为5.16%—16.01%。重建的系统树将Hang形目12种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其中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聚为一支,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聚为另一支;第2支系包括蒙古沙Hang、环颈Hang、反嘴鹬和硕鹬,其中反嘴鹬与砺鹬互为姐妹群,然后再与Hang属的两个种蒙古沙Jamg和环Hang组成的姐妹群构成并系群。分子证据提示:第1支系中各属问及种间的系统关系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吻合;第2支系中的反嘴鹬与Hang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两者聚为姐妹群,提示将这两个类群合并为一个亚科——反嘴葫亚科更为合理,与码亚科共同组成Hang科,与核型研究结果和Sibley在新分类体系中将码科分为反嘴鹬亚科和Hang亚科、反嘴鹬族和砺鹬族属于反嘴鹬亚科的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肥效对贵州半夏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3414”测土配方施肥考察半夏产量及不同时期块茎对氮磷钾吸收特性,SPSS 22.0进行肥效方程拟合及不同时期块茎氮磷钾吸收的显著性分析。结果: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变化对半夏产量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对氮、磷、钾肥施用量与半夏产量的关系拟合得到单因素肥效方程、三因素肥效模型以及不同时期块茎吸收氮磷钾与产量的相关性模型,该区域半夏最佳施肥策略为氮肥74.19 kg/hm2、磷肥87.28 kg/hm2、钾肥25.48 kg/hm2;不同时期块茎对氮的吸收受磷肥施用的影响,当磷肥施用处于较高水平时,块茎对氮的吸收也处于较高水平;块茎对磷的吸收受钾肥施用的影响,当钾肥施用处于较低水平时,对磷的吸收处于较高水平;块茎对钾的吸收则受氮、磷施用的共同影响,高钾的施用有利于块茎对钾的吸收。结论:半夏不同生长期应采取不同的施肥策略以达到更高的产量,本研究对贵州半夏高产栽培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09年,适逢《遗传》杂志创刊30周年,借此机会,谨向为《遗传》刊物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作者、审者、编委、主编和几代编辑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张博  陈晓芳  黄勋  杨晓 《遗传》2016,38(6):467-507
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围绕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斑马鱼(Danio rerio)、爪蛙(Xenopus)和小鼠(Mus musculus)等5个模式动物发表的论文中涉及中国的论文数约占总论文数的1/5,众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例如:首次鉴定出潜在的磁受体MagR,为磁感应遗传与分子机制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揭示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翅多型性的遗传基础;首次证明在果蝇基因组中存在腺嘌呤的N6-甲基化;揭示了哺乳动物树突棘修剪与成熟的新的分子机制;发现CRTC2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肝脏脂代谢;发现神经递质多巴胺能够调节炎症反应;发现Gasdermin蛋白家族具有诱导细胞焦亡的功能;发现小清蛋白阳性的兴奋性视觉通路能够触发小鼠的恐惧反应等。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TALEN和CRISPR/Cas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领域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涉及中国的论文占比多于1/5,覆盖了从线虫到灵长类的多种动物、多种基因组修饰方法,并且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编辑了人类早期胚胎。中国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研究领域一如既往地保持世界领先,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动物基因组方面绘制了家鹅(Anser cygnoides)、壁虎(Gekko japonic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完成了69头中国地方猪(Sus scrofa)的基因组重测序,分别分析了这些动物所独有的生理病理特征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的遗传基础。本文首次尝试对以中国本土科研团队为主的动物遗传学领域若干重要科研进展进行年度回顾,并选取若干重点论文进行简要介绍,以彰显中国科学家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鸻形目15种鸟类线粒体ND6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PCR和质粒克隆测序方法,首次获得鸻形目l5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ND6基因全长522bp的序列。经对位排列,序列间末见有插入和缺失,共有216个变异位点,种间序列差异为5.17%—19.92%。以白鹤为外群,用NJ法构建15种鸟类的进化关系树。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树将鸻形目15种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支系包括蒙古沙鸻、环颈鸻、灰斑鸻和反嘴鹬。第2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青脚鹬、翘嘴鹬、翻石鹬、大滨鹬、尖尾滨鹬、斑尾塍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其中鹬属的3个种和杓鹬属的3个种分别组成一个单系;翘嘴鹬和翻石鹬、大滨鹬和尖尾滨鹬分别聚为姊妹群,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斑尾塍鹬独立分支出来。分子证据提示:鹬科中的塍鹬属、鸻科中的斑鸻属应提升为亚科分类阶元;反嘴鹬与鸻科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组成一个单系,将其归入鸻科下属的一个类群更为合理,与核型研究结果及Sibley新分类体系的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AFP,GP73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FP及GP73水平、生活质量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AFP、GP73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AFP、GP73水平较高,生活质量提高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总稳定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AFP,GP73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1979年创刊以来,《遗传》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作为由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在记载、传播中国遗传学研究成果和促进遗传学领域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出色的办刊成绩,《遗传》不仅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认可,同时也被国际和国内多家权威数据库收录,如PubMed/Medline、Scopus、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和质粒克隆测序方法 ,首次获得形目 15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ND6基因全长 5 2 2bp的序列。经对位排列 ,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 ,共有 2 16个变异位点 ,种间序列差异为 5 17%~ 19 92 %。以白鹳为外群 ,用NJ法构建 15种鸟类的进化关系树。研究结果表明 :构建的系统树将形目 15种鸟类分为 2个支系。第 1支系包括蒙古沙、环颈、灰斑和反嘴鹬。第 2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青脚鹬、翘嘴鹬、翻石鹬、大滨鹬、尖尾滨鹬、斑尾塍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 ,其中鹬属的 3个种和杓鹬属的 3个种分别组成一个单系 ;翘嘴鹬和翻石鹬、大滨鹬和尖尾滨鹬分别聚为姊妹群 ,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 ;斑尾塍鹬独立分支出来。分子证据提示 :鹬科中的塍鹬属、科中的斑属应提升为亚科分类阶元 ;反嘴鹬与科鸟类亲缘关系较近 ,组成一个单系 ,将其归入科下属的一个类群更为合理 ,与核型研究结果及Sibley新分类体系的观点相一致 [动物学报 49(1) :6 1~ 6 7,2 0 0 3]。  相似文献   
9.
《遗传》杂志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遗传学会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朱立煌教授主编的全国性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动物遗传与育种、植物遗传与育种、人类与医学遗传、分子与微生物遗传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与进展。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技术与方法、专论与综述、争鸣与讨论、遗传学教学、遗传学史、会议消息及书讯、成果交流及产品介绍等。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深受生物学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的欢迎。2000年以来,《遗传》杂志改为大16开本,页码由48页、64页、80页增至100余页,同时,彩色图版随文印刷,印刷与装订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鸟类线粒体DNA研究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晓芳  李爽  王黎  袁晓东  汤敏谦  李庆伟 《遗传》2002,24(3):371-375
线粒体DNA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已被广泛用于鸟类种群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本文介绍鸟类线粒体DNA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多态性的研究,综述近年来有关鸟类分子进化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Abstract:Mitochondrial DNA as a genetic marker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molecular evolution of birds.The apparently matern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and its fast evolution in primary sequence has made it attractive in population and evolutionary genetics.Mitochondrial DNA of birds displays two characteristics not seen in other vertebrates mtDNA,that is,a novel gene order and the absence of an equivalent to the light-strand replication origin.The research on polymorphism of mtDNA can resolve phylogenies of birds both at lower and higher taxonomic levels.Here we review progress on avian molecular evolution in recent years,and make preliminary studies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