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1.
目的:调查帕米尔高原地区慢性高山病(CMS)患病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海CMS记分系统,对帕米尔高原地区的824名居民进行CMS症状调查,记录人口学特征、血压(BP)、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和CMS特异症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Hb)值。结果:帕米尔高原地区CMS总体患病率为22.08%,其中轻度为21.84%,中度为0.24%,未见重度CMS患者。性别、民族、年龄、居住海拔高度、移居时间、职业、习服方式等是CMS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P<0.01),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的CMS患病率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9和44.1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SaO2和收缩压(SBP)与CMS患病率密切相关(P<0.01)。结论:帕米尔高原地区慢性高原病患病率较高,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不多见,CMS患病类型以高原衰退为主。合理安排工作和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积极治疗,控制血压;安排平原休假或疗养等措施有助于改善慢性高原病症状,减少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少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急变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特点,以提高对青少年CGL急变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将CGL急变患者按年龄分组,将青少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的急变时间、确诊时和急变时的脾脏大小、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急变时骨髓幼稚细胞的比例,以及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急变后生存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少年组和中老年组的脾脏大小、确诊时血小板数目、急变时的白细胞数目、急变时间、以及总生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青少年组确诊时的白细胞数目较中老年组高,青少年组的急变后生存时间较长。结论:青少年CGL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CGL的普遍特征,但其确诊时白细胞数目较高,急变后生存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居住在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人员进行高原脱习服症状评分调查,为制定有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主观症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由不同高原地区返回同一平原地区的159名青年人群的18项症状进行调查及症状评分,分析其与居住地海拔高度、人员年龄、居住时间、不同单位、持续或断续居住及文化程度高低的相关性。结果:高原脱习服主观症状评分,海拔5000m以上组明显高于4300m和3700m组,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海拔4300m组与3700m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居住人员(不同年龄、职务、单位、文化程度、时间、持续或断续)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持续高原居住组与断续居住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人员返回平原后脱习服主观症状评分与居民年龄、高原暴露时间、居住海拔高度、工作量大小、高原持续暴露成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高原暴露时间越长、居住地海拔越高、工作量越大者高原脱习服主观症状评分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帕米尔高原地区血尿酸(SUA)水平与慢性高原病(CMS)的关系,为该地区CMS防治提供新策略。方法:以海拔、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30例通过国际CMS诊断记分系统确诊的CMS人群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41.87±6.05)岁。收集30例非CMS人群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1.37 ±5.54)岁,两组均为世居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分析两组人群中体质指数、心率、血氧饱和度、SUA、血压及血脂的差异性。校正混杂因素后比较两组人群中SUA的差异,研究高尿酸血症(HUA)与CMS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人群的SUA、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载脂蛋白B (APOB)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SUA是CMS的危险因素(OR:1.015,95% CI:1.004-1.026,P<0.01)。HUA在两组间的优势比为6.882(95% CI:1.707-27.7 52,P<0.01)。结论:SUA水平同CMS关系密切,HUA可能为塔吉克族高原人群CMS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变异与中国塔吉克族高原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在中国塔吉克族人群中,收集了53例高原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和46例正常对照。通过PCR扩增线粒体DNA片段,经测序拼接获得线粒体全基因组,与剑桥序列比对以筛选线粒体DNA变异,分析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采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阳性相关变异的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4b单倍群在病例组的频率显著升高(P=0.023,OR=7.062,CI(95%)=1.306-38.182),该单倍群内的8个变异位点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线粒体DNA 15693T>C位点是位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编码区的唯一错义变异,使得第316位氨基酸由蛋氨酸改变为苏氨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变异可能通过影响蛋白的二级结构发挥生物学功能。结论: 线粒体DNA U4b单倍群是中国塔吉克族人群高原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易感因素,线粒体DNA 15693T>C突变可能是高原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