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丛枝菌根真菌的三个我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象牙白球囊霉(图1~3)Glomus eburneum Kennedy,Stutz&Morton,Mycologia,91(6):1083~1093,1999.孢子透明-象牙白色,圆形,近圆形,直径35~120μm,或不规则形,35~60×100~120μm。孢壁2层,第一层无色透明,厚1~2μm,老孢子中该层壁易缺失。第二层壁,层状透明,厚1.0~2.5μm,压碎孢子该层壁易皱缩而与第一层壁分开。连孢菌丝无色透明,宽2~5μm,内含物油状。连孢菌丝有隔包住内含物,Melzer’s试剂中孢子无染色反应。标本号:B1,B4,B7,B10,Z2,Z3,Z6,Z9,Z10,Z12,N3,N6,N9,N11。从莱阳农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田玉米和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海得拉…  相似文献   
2.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AM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4年5月在莱阳农学院长期(26年)定位施肥试验田采集玉米和小麦根系,以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氮(N)肥显著降低了AM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率(MCP)、丛枝着生率(ACP)、单位根长泡囊数(NV)和侵入点数(NE)。高N处理的小麦MCP低于低N处理,高N处理的玉米ACP低于低N处理。长期定位施有机肥,尤其是高有机肥处理显著降低了MCP、ACP和NE。有机肥和N肥配施也降低了MCP、ACP、NV和NE,以高有机肥和高N肥配施处理的降低效应最大。除小麦根系NV外,长期定位NPK配合施用降低了玉米和小麦的MCP、ACP、NV和NE。其中,以NP处理的玉米ACP、小麦的MCP和ACP最低。另外,低有机肥与N肥配施和NPK配施处理条件下玉米MCP高于小麦。结论认为不同施肥体制对作物菌根生长发育及其结构具有不同影响,而且有机肥和N肥在影响AM真菌侵染方面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3.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的丛枝菌根真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连续26年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的玉米和小麦根围采集土样,从中鉴定出丛枝茵根(Arbuscular Myc- orrguza,AM)真菌5属19种,包括Glomus属11种:G.caledonium,G.constrictum,G.eburneum,G.ebunicatum, G.hyderabadensis,G.mossese,G.sinuosum,G.tortuosum,G.versiforme,G.sp1,G.sp2;Acaulospora属2种: A.excacota,A.sp;Gigaspora属2种:Gi.margarita,Gi.sp;Scutellospora属3种:S.cerradensis,S.coralloidea, S.pellucida;Archaespora属1种:Ar.leptoticha。  相似文献   
4.
泰山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2007年对泰山植被根围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泰山傲徕峰、黑龙潭库区等样地共分离出4属16种AM真菌:球囊霉属Glomus 9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4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 2种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及聚球囊霉Glomus fasciculatum的孢子密度、相对多度、分布频度和重要值均最高,分别为泰山植被区根围内AM真菌优势属和优势种。各样地之间Sorenson相似系数在0.60和0.85之间。植被数量与孢子密度(r=0.80,p0.01)、植物种的丰富度与AM真菌种的丰富度(r=0.77,p0.01)以及与孢子密度(r=0.59,p0.01)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多样性对于提高AM真菌多样性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磁场中 ,自旋的原子核会吸收频率与其自旋频率相同的电磁波 ,使自身能量增加 ,发生能级跃迁 ,当原子核迁移回原能级时 ,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称为核磁共振 (NMR)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这一原理 ,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 ,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 ,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 ,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 .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 ,大大加快了磁共振成像的速度 ,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 ,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丛枝菌根真菌与根围促生细菌相互作用的效应与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梅  王洪娴  殷元元  武侠  王淼焱  刘润进   《生态学报》2008,28(6):2854-2854~2860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是植物活体营养专性共生菌,广泛存在于陆地各生态系统中.研究表明,AM真菌与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不仅影响植物养分吸收利用、病原物发生发展、土壤理化特性与生物修复等,而且对于可持续农、林、牧业生产、稳定生态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给予众多关注和研究.综述了AM真菌与PGPR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AM真菌与PGPR协同改善植物营养和生长、协同抑制病原菌、协同修复土壤方面的作用,旨在总结AM真菌与PGPR相互作用的效应与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研究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AM真菌生活史、遗传特性与纯培养的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丛枝菌根(AM)真菌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通过无性繁殖后代的多核生物,属于单元类群。基于AM真菌分子特征的研究进展,Schü?ler等在真菌界(Fungi)建立一个新门——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并提出了AM真菌最新分类系统:包括1个纲,4个目,7个科,9个属,200余种。虽然该类真菌的分类地位越来越高,但对其生活史和遗传特性了解甚微,而且目前尚未获得纯培养。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AM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淼焱  刁志凯  梁美霞  刘润进 《生态学报》2005,25(10):2744-2749
农业生态系统复杂庞大,是由如麦田生态系统、水稻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地生态系统等组成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重点介绍农业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AM)和AM真菌多样性,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中调控AM真菌多样性的途径以及今后研究的动向。  相似文献   
9.
巨孢囊霉科真菌已知种及其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孢囊霉科 (Gigasporaceae)是丛枝菌根 (AM)真菌重要的科之一 ,该科有 2属 :巨孢囊霉属 (Giga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 (Scutellospora) ,4 2种。该科真菌 6 0 %以上的种分布在沿海地区沙丘和海岛上 ,其他则分布在靠近海洋的内陆耕作农田和草原中 ,为内陆少见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海南岛、广东、广西、福建、以及靠近沿海地区的江西省、云南省和呼和浩特市等。文章主要介绍该科、属、种的分类特征 ,旨在为该科真菌的分类工作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