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大小下的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犬胸壁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25只健康成年犬的右胸壁制作3cm×4cm大小的全层缺损,随机分为5组,所有胸壁缺损处安装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吸引器,手动抽吸负压排出胸膜腔气体产生负压,致伤24小时后复查CT观察气胸情况;然后按照压力表显示调节负压至60kpa,40kpa,20kpa,10kpa,0kpa吸引胸壁,比较五组1d,3d,5d的伤口液体引流量,胸膜闭合时间;5d时伤口取材做HE染色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在60kpa和40kpa负压吸引下,1天引流液体量最多,分别为77.6±6.62 ml,77.8±4.97 ml;胸膜闭合最快,分别为3.2±1.30天,3.6±0.55天,但是60kpa组有一只犬血气分析显示为Ⅰ型呼吸衰竭;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组均有肉芽组织增生及血管新生,且40kpa和60kpa负压组肉芽组织和血管密度明显多于其他组,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器对胸壁全层缺损创面有明显治疗作用,并且在40kpa负压下治疗效果最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兔颅骨外露缺损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6只,平均分为四组并建立兔颅骨外露实验模型。其中,A组(19只):于兔颅骨上方制作直径为2.0cm的圆形创面,保留骨膜,采用-120mmHg负压引流和常规换药治疗;B组(19只):实验动物处理同A组,仅采用常规换药治疗;C组(19只):在兔颅骨上制作直径2.0cm的圆形创面,剔除骨膜,治疗方法同A组;D组(19只):实验动物处理同C组,治疗方法同B组。每组各抽取10只,观察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愈合时间;其余9只分别在第7天、10天、20天、30天进行取材检测,分析疗效机制。结果:A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9.40±1.65天,B组为24.00±2.31天;C组为25.40±4.43天,D组为30.00±5.50天。运用VSD治疗和常规治疗创面愈合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治疗兔骨外露缺损创面能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血管再生,胶原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已经证明阻断Notch信号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分泌功能有所影响,使其分泌的多种促纤维化因子发生改变.本实验将探讨在复合培养的条件下,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中的Notch信号,了解其对成纤维细胞collagen-1合成的影响.方法:运用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复合培养的模型,于复合培养前3天进行血清刺激或者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角质形成细胞中的Notch信号,即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前进行干预.然后提升至气液交界面使其达到复层生长和终末分化,后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观察阻断Notch信号后的角质形成细胞对成纤维细胞合成collagen-1的影响.结果:在分化前,给予角质形成细胞血清刺激,在复合培养0小时,Notch-1、Jagged-1表达明显升高(P<0.05),在复合培养第一天,p21表达上调、p63表达下降(P<0.05),表明在复合培养时,角质形成细胞中的Notch信号明显活化.通过在血清刺激前给予DAPT预处理,在复合培养0小时,角质形成细胞中Notch信号下游分子p21和p63的表达恢复至无血清刺激水平(P<0.05),表明DAPT组确实阻断了角质形成细胞中的Notch信号.而DAPT组的成纤维细胞collagen-1的表达相对于血清刺激组明显下降,而与无血清组无明显差异,表明阻断Notch信号后的角质形成细胞在复合培养条件下,确实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collagen-1的表达,使其合成collagen-1的量恢复至无血清刺激水平.结论:DAPT能够阻断Notch信号的活化,用阻断Notch信号后的角质形成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能够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Ⅰ型胶原的能力,从而抑制瘢痕的增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大鼠后肢移植是带血管的骨髓移植的主要模型,同时含有骨髓和骨髓微环境,有利于免疫耐受的诱导.但其成分复杂,为研究其中骨髓的作用,构建一个成分相对单一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方法:以MHC不相符的近交系Lewis和BN大鼠分别作为供体或受体,将含血管蒂的供体2/3股骨移植到受体腹股沟区,显微吻合供受体间的股动静脉.实验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Lewis→Lewis;排斥组Lewis→BN;免疫抑制组Lewis→BN,术后给予环孢素A.通过大体和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情况,外周血流式监测排斥组和免疫抑制组的嵌合水平.结果:术后7d,排斥组排斥反应显著,骨髓细胞明显减少、坏死,外周血嵌合水平几乎为0,而同基因移植组股骨存活良好,骨髓HE染色大致正常,可见髓腔内有大量的嗜碱性骨髓细胞;术后60 d,同系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的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学大致相同,均证实移植物存活良好,同时流式可见免疫抑制组术后7、28、60 d外周血中存在供体特异性的嵌合.结论:带血管蒂的部分股骨移植物是一个简便可靠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嵌合分析表明其具有诱导耐受的潜能,有利于阐明异体复合组织中骨髓对免疫耐受诱导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供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胸腺内注射(intrathymic injection,IT)至受体胸腺,探讨其对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排斥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并纯化BN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对其表型进行鉴定。受体Lewis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BMSCs组)、C组(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组)、D组(全身照射+BMSCs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第0天进行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A组移植前14天IT PBS,B组移植前14天IT供体BMSCs,C组移植前15天给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移植前14天IT PBS,D组除移植前15天4Gy全身照射外,移植前14天IT供体BMSCs。大体观察移植皮瓣存活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排斥终点流式检测脾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受体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变化。结果: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够很好培养出BMSCs,其P3代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结果为CD11b/c、CD45阴性,CD29、CD90阳性。B组的移植皮瓣存活时间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D组的移植皮瓣平均存活时间较C组延长3.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细胞Treg比例显著增高(P<0.01),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IT供体BMSCs联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通过上调受体脾细胞Treg比例能有效降低受体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的反应性,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物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与成熟树突状细胞,并从形态学、表型及功能检测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后续的实验做出基础研究。方法:大鼠脱臼法处死后取两侧胫骨、股骨,PBS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经GM-CSF和IL-4刺激培养六天后,对比研究经LPS刺激组与未经LPS刺激培养组细胞状况。结果:①成熟树突状细胞悬浮生长,集落分散,扫描电镜下见其突起数目明显多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②成熟树突状细胞高表达表面标记分子CD80、CD86、MHCⅡ,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均低表达。③成熟树突状细胞培养基上清中IL-12水平高,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培养基上清中IL-12水平低。④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基本不具有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未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具备致耐受原性,可抑制T细胞的应答,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由于获得了免疫刺激潜能从而会对炎性刺激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是其高并发症,其中血肿的发生往往意味着二次手术,本研究希望寻找皮肤软组织扩张Ⅰ期术后血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整形外科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行扩张器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比较,寻找潜在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差异P<0.1的变量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Backward Conditional法行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西京医院整形科行皮肤软组织置入术患者,共2056人次3382例扩张器入选研究,Ⅰ期术后发生血肿的共100例,发生率为3.0%,经过统计分析最终发现术前APTT值、单次手术埋置扩张器数、性别及扩张器埋置部位是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APTT值、单次手术埋置扩张器数、性别及扩张器埋置部位,术前APTT值越高、单次手术扩张器埋置数越多、患者为男性及手术部位为面颈部时,软组织扩张术后发生血肿的可能性越大,本研究对指导临床工作降低血肿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负压疗法(NPT,negative pressure therapy),也可称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vacuum-assisted closure),是用来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既可以用于慢性复杂伤口的一期治疗,又可辅助临时关闭伤口及术前创口区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植皮术和皮瓣手术。虽然其作用的生理基础尚未得到完全阐释,但其临床效果已经被证明。我们在Pubmed-medline上选择基于随机临床试验、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局部负压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对来源于动物实验,随机临床试验,临床应用观察的科学数据进行评估,并对VAC治疗有影响的病案报道进行分析。系统的数据分析显示,负压疗法在诱导伤口的愈合,特别是在创面早期愈合发挥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此外,数据分析表明负压疗法在抗感染治疗方面有积极作用。实验数据证明VAC在促进创口愈合方面是有效的,但是关于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因为循证医学数据不能很好的解释临床治疗的良好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随机、盲法研究。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合理的使用负压治疗,特别是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运用,是促进伤口愈合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的方法将幼稚CD4+T细胞(na觙ve CD4+T cell)转化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 cells,Tregs),并验证其在小鼠异体皮片移植模型上对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分选na觙ve CD4+T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其转化为Tregs,流式检测细胞确定其转化率。将诱导性Treg(induced Treg,iTreg)与效应T细胞(Effective T cells,Teffs)以不同比例共同培养检测其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建立C57bl/6到Balb/c小鼠的异体皮片移植模型,植皮术后将iTreg经由股静脉输注入受体(Balb/c小鼠)体内,观察皮片存活情况,绘制皮片存活曲线。同时于皮片移植术后11天对皮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移植排斥反应状况。结果:体外诱导na觙ve CD4+T细胞转化为iTreg的比例约44%,在iTreg:Teff比例大于1:4时,iTreg具有明显地抑制Teff增殖的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植皮小鼠输注iTreg后皮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延长约2.4天,病理切片显示排斥反应减轻,但皮片在14天左右时仍被排斥。结论:体外诱导的iTreg能够在体外抑制Teff增殖,且能有效抑制小鼠异体皮片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