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180千伏X-线离体(in vitro)照射人体淋巴细胞诱发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全血样本在离体条件下(恒温37±0.5℃)接受不同剂量(0—465拉特)照射。用微量血培养技术培养48—56小时,观察和分析的中期细胞均为受射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按WHO的标准识别各类染色体畸变,用最小二乘方作泊森方差和加权迴归分析,对实验资料配以4个剂量-效应关系模式:Y=a_1 b_1D,Y=a_2 c_2D~2,Y=a_3 b_3D c_3D~2和Y=b_4D~n。结果表明,双着丝点体最适于配二次多项式,a_3=0(迴归线通过原点),Y=(0.52±0.18)·10~(-3)D (4.71±0.67)·10~(-6)D~2;也适于配幂函数,Y=7.10·10~(-5)D~(1.59±0.08)。双着丝点体 着丝点环同样适于配以上二个模式,分别为Y=(0.51±0.21).10~(-3)D (5.02±0.77)·  相似文献   
2.
郑斯英  赵秀英  朱财英 《遗传》1986,8(1):47-47
大鼠淋巴细胞短期培养较困难[1-z7。近年 来,我们根据Kligerman等报道的大鼠淋巴细 胞短期培养技术进行多次摸索和改进,获得了 稳定而满意的结果。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锦声  蔡枫  郑斯英 《遗传》1990,12(6):34-34
微核是染色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细胞分裂 末期未纳人子核的落后染色体,在细胞质中形 成的阳性染色质体。人淋巴细胞微核技术是快 速简便地检测染色体损伤的细胞遗传学方 法[[t)。  相似文献   
4.
以染色体畸变作为放射损伤诊断的指标,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我们于1973年对上 海等地区从事各种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了体 检,对其中工龄较长或曾经受到事故性照射的 人员都作了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检查(连同武汉 地区10名放射性工作者及有关病人共74例)。 分析研究了这些人员所受放射损伤的情况,为 进一步研究慢性职业性照射体细胞染色体畸变 的规律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6.
引言 随着原子能事业的迅猛发展,在它作为强大的能源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遭受电离辐射损伤的危险。显然,从生物学方面寻找灵敏而可靠的辐射损伤指标,对辐射防护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通过对电离辐射下染色体畸变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人体放射细胞遗传学(human radiation cytogenetics)为此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利用人体外周血液白细胞的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7.
在~(60)Coγ-线事故后1—3年,对事故中13名受射人员(医务人员9名,肿瘤病员4名)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相隔1—3年,淋巴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仍不失为一个灵敏而可靠的指标。受检医务人员的大多数均可由染色体畸变察觉其放射损伤,即便剂量低至5拉德也不例外。至于肿瘤病员,畸变率更高,除双着丝粒体外,还可见到3着丝粒体、4着丝粒体等多次击中畸变。  相似文献   
8.
为了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所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量用来估算活体照射的剂量,需要确定离体照射血样本的剂量-效应曲线。继X-线离体照射的刻度实验后,我们又研究了~(60)钴γ-线诱发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曲线,并且比较了这两种辐射的效应,所得的结论如下:1.根据人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进行生物剂量测定,只有在标准条件下确定的离体剂量-效应曲线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果,也就是说,应尽可能地与事故照射时所出现的条件相同。我们的研究表明,细胞遗传学的剂量测定应在37℃照射未受PHA~**刺激的全血,培养的时间应少于54小时。当比较各实验室符合上述条件的剂量-效应曲线时,显然有差异。因此,我们提议在细胞遗传学技术“标准化”之前,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刻度曲线。2.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在分析剂量-效应关系时,以最小二乘方对实验资料作泊森方差和加权回归分析,拟以恰当的模式。如X-线一样,~(60)钴γ-线诱发的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资料最适于二次多项式,a=0(回归线通过原点),分别为Y_(γ-线)=(0.59±0.94)×10~(-4)D+(4.77±0.40)×10~(-6)D~2和Y_(x-线)=(0.51±0.21)×10~(-3)D+(5.02±0.77)×10~(-6)D~2。这一方程的物理含义是,一些互换畸变由一次击中所产生,而另一些则是由二个分开的击中相互作用所致。当把两种辐射的系数b 和c 作比较时,主要差别在于导致不对称互换畸变的b 项。根据该指数方程.,畸变量的直线成分(即由一击损伤所致)与剂量率无关,而λ值(b/c)即为一击和二击事件的提供量相等时的剂量,此值分别为λ_(γ-线)=12拉德,而λ_(X-线)=100拉德。由此可以设想,在从事~(60)钴γ-线超暴光例子的生物剂量测定时,与X-线相比较,更应考虑到剂量率的问题。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资料,同样也可拟以幂函数,此时,Y_(γ-线)=1.64×10~(-5)D~(1.79±0.11),而Y_(X-线)=6.50×10~(-5)D~(1.61±0.05)。然而应当指出,资料拟以二次多项式比幂函数更好些,当从畸变量外推至低剂量时尤其是这样。3.鉴于各种辐射诱发的畸变量彼此不一,所以从辐射防护出发,必须分别地确定剂量-效应曲线。这里的工作表明,~(60)钴γ-线诱发畸变的效能比X-线要低。~(60)钴γ-线相对于180kVX-线诱发互换畸变的RBE 不是一个单一值,其RBE 值变动在0.12和0.89之间。从RBE-剂量关系可以看出,在所用的剂量范围(24~488拉德)内,RBE 值随~(60)钴γ-线剂量的增加而上升,随后即趋向于饱和。  相似文献   
9.
随着核动力工业的发展,在辐射防护标准中,为了估算可能采用的线质因素,以及在肿瘤的辐射治疗上评价各种辐射可能具备的优越性,就需要对各种辐射诱发的生物学损伤进行定量的研究,以获得对于放射生物学基本机理的了解。本文是我们继X-、γ-线的离体实验之后的又一项研究,旨在探讨具有高LET辐射的14 McV中子诱发人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规律,并就其剂量-效应关系及有关问题与X-、γ-线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0.
继X-、γ-线在离体条件下的“刻度”实验之后,我们又在“标准”条件下研究了14MeV中子诱发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并着重比较了这三种辐射的效应。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1.具有高LET的快中子诱发染色体畸变的类型,与具有低LET的X-线和γ-线大致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