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容积描记法早在19世纪中叶就被用来研究肢体和某些脏器血管的机能状态。1846年贝顾(Piegu)首先创制了第一具人体上肢的容积描记器,后经不断改进,容积描记方法逐步趋向灵敏与完善。容积描记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人或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放入一密闭的容器中,观察在各种情况下血管舒缩状态在肢体容积变化上的反映;或在肢体根部施加一定的压力以阻塞其静脉回流,在不影响动脉血流的情况下,记录肢体容积的变化,从而来推测单位时间  相似文献   
2.
在蟾蜍离体神经动作电位记录中,系统地观察了不同引导方法与不同刺激方法对刺激伪迹的影响,并且分析了伪迹产生的原因。用隔离变压器刺激神经,刺激电流通过刺激电极与引导电极间的神经、栅漏电阻以及隔离变压器与地之间的电容所组成的阻容串联电路时在栅漏电阻上的分压输入到放大器即表现为伪迹。采用适当的引导方法或减小刺激装置与地间的电容,都可以减小刺激伪迹。当以隔离变压器刺激神经时采用单边输入引导方法将近刺激侧的引导电极接地,伪迹不会很大。不论单边或双边输入引导,在刺激与引导电极之间离引导电极3—5毫米处加一接地电极能使伪迹更进一步减小,甚至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3.
(一)以耳廓反射阈值的改变为指标,我们观察了新霉素中毒时豚鼠耳聋形成过程。在14只豚鼠按每天200毫克/公斤体重剂量,分两次腹腔内注射共9天,耳聋形成最早发生在给药后的第9天,最迟发生在第96天。15天内有9只动物耳聋。在7只豚鼠按每天50毫克/公斤体重剂量注射40—44天,耳聋形成最早发生在第38天,最迟在第114天。两组豚鼠耳聋的发生均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急性耳聋,从耳廓反射阈值开始提高发展到耳聋的过程短。第二种类型为慢性耳聋,从耳廓反射阈值开始提高到耳聋经过的时同长。中毒豚鼠一旦听阈提高则迟早将不可避免地发展到耳聋。(二)新霉素中毒过程中豚鼠内耳生物电与组织学的变化:(1)听觉功能轻度损伤时,微音器电位最大值最先下降,其“阈值”与听神经电位阈值和最大值均无改变。形态上耳蜗第一圈外毛细胞最先发生变性。而且在形态没有检查到变化时,生物电已有改变。(2)听觉功能中等程度损伤时,微音器电位最大值的下降比听神经电位的下降更为显著。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电位阈值均提高5—20分贝。外毛细胞变性加重,内毛细胞出现轻度变性。部分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尼氏小体减少,核染色加深。(3)当听觉功能从中等程度损伤发展到耳聋的过程中,听神经电位逐渐下降到零,但仍可记录到低波幅微音器电位,该电位不是由毛细胞所产生,起源不明。外毛细胞轮廓和境界逐渐模糊,内毛细胞变性加剧,最后两者均消失。耳聋形成后历时较长的豚鼠,柯蒂氏器完全消失,支配内、外毛细胞的神经纤稚与蜗轴中的神经纤维全部退化。(三)皮层听区声诱发电位测定表明,在新霉素中毒豚鼠中未出现皮层诱发电位阈值提高的分贝数超过听神经电位阈值所提高的分贝值,或诱发电位消失而仍保留听神经电位的现象。可以认为皮层声诱发电位的改变是由于新霉素对听觉外周器官功能影响的结果。(四)旋转后眼球震颤实验表明,新霉素对豚鼠前庭功能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