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菠萝心腐病的防控效果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措施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结果】相比常规施肥处理(CK)和普通有机肥处理(YJ),生物有机肥处理KN (羊粪有机肥+泥炭土+枯草芽孢杆菌)和生物有机肥处理KY (羊粪有机肥+椰糠+枯草芽孢杆菌)均能显著降低菠萝心腐病的发病率,且KN处理的防控效果最佳。生物有机肥(KN、KY)施入后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高于CK和YJ处理,并形成了明显不同的细菌群落结构。与CK相比,生物有机肥KN处理显著提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KY处理中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丰度显著增加;属水平上,生物有机肥中的蔗糖伯克霍尔德菌属(Paraburkholderia)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丰度均显著提升。方差分区分析(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is, VPA)表明,土壤化学性质(36.29%)对细菌群落影响最大,其中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此外发病率(22.53%)和肥料偏生产力(16.42%)也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重要因子。【结论】施用生物有机肥(KN、KY)能改变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降低发病率,对菠萝根际土壤生态系统稳定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癌患者转移淋巴结中胃泌素基因的表达量是原发胃癌组织的42倍,推测胃泌素可能与胃癌转移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构建含胃泌素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成功获得过表达胃泌素的稳转胃癌细胞株AGS和SGC-7901, 并用MTT、细胞伤愈实验、Transwell 小室实验及ELISA检测过表达胃泌素对细胞迁移、侵袭及转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分泌能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过表达胃泌素稳转细胞的相对增殖率、 迁移入细胞致伤区的相对距离比对照组高,迁移和侵袭到Transwell下室面的细胞, 以及培养液中每mg蛋白质的MMP-2浓度也高于对照组的细胞. 结果提示,胃泌素通过促进胃癌细胞分泌MMP-2来增强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该研究对揭示胃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发生机制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5例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方法,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胃肝样腺癌具有管状腺癌、粘液性癌和肝样分化腺癌的移行过渡,肿瘤细胞呈小梁状、巢团状,间质为丰富的血窦。免疫表型胃肝样腺癌AAT(5/5)、ACT(5/5)、CEA(5/5)、AFP(4/5)均为阳性,Heppar1灶性阳性(2/5)。结论胃肝样腺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侵袭性强的特殊类型胃癌,组织学呈肝细胞样腺癌,免疫表型AFP、AAT和ACT阳性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背景】联苯菊酯是人工合成的类似天然除虫菊素的一种仿生杀虫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联苯菊酯化学性质较稳定,在环境中的残留期长,是我国出口果蔬、茶叶中残留较严重的农药之一。微生物降解具有降解速度快、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有效去除农药残留的绿色生产技术。【方法】通过富集驯化,从农药厂排污口的污泥中筛选分离能够降解联苯菊酯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菌株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到1株联苯菊酯的降解菌株BF-3。菌株BF-3为革兰氏阳性菌,被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该菌株在联苯菊酯质量浓度为100mg·L^-1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MSM)中呈现s型生长,7d后对联苯菊酯的降解率达到87.9%。单因素试验表明,菌株最适降解条件为pH7.0、30oC,初始菌株D600am=1.0。【结论与意义】蜡状芽孢杆菌BF.3能够有效降解联苯菊酯,在环境中联苯菊酯残留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ERF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 在植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大豆(Glycine max)吉林32未成熟胚的表达谱分析, 利用RT-PCR技术从大豆中克隆了1个新的ERF转录因子GmERF5。GmERF5具有237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26.09 kDa, 等电点为6.85, 其开放阅读框长714 bp。该转录因子蛋白与Gh-ERF2蛋白的同源性最高, 它们同属ERF亚家族的第IV亚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该蛋白基因在大豆的根中表达量最高, 且受干旱、高盐、低温及乙烯、脱落酸和茉莉酸甲酯的诱导上调表达。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 GmERF5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转录激活能力分析结果显示, GmERF5可以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 为转录激活子。综合以上结果, 认为GmERF5可能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参与大豆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相似文献   
6.
谷子ARF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素应答因子(ARF,auxin response factors)是一类可以结合在生长素应答基因启动子部位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谷子为材料,共鉴定出24个ARF基因,命名为Si ARFs。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谷子Si ARFs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分布、基因倍增模式、系统进化以及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 ARF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除2号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上都有该家族基因,基因的扩增模式为分散复制与片段复制。Si ARFs基因家族具有相对保守的结构,即包含1个保守的B3 DNA结构域、ARF结构域和Aux/IAA结构域,ARF蛋白的3D结构含有3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结构。进化树分析表明谷子ARF蛋白和物种相近的高粱、玉米聚在一起。大多数ARF基因在谷子根、茎、叶和穗中都有表达,且不同基因表达量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翟莹  张军  杨晓杰  赵艳  陈阳 《西北植物学报》2016,36(7):1331-1336
为研究大豆(Glycine max L.)细胞壁脯氨酸富集蛋白基因(SbPRP3)在逆境胁迫中的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SbPRP3在高盐、干旱和低温处理下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bPRP3在高盐处理下表达量升高,在干旱和低温处理下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将SbPRP3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RI101-AN上并转化烟草,获得阳性转基因烟草3株。对转基因烟草植株进行高盐、干旱和低温胁迫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盐和低温处理下转基因烟草脯氨酸积累量增加,而丙二醛产生量降低。但干旱处理后转基因烟草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由此推测SbPRP3可以提高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和耐寒性。  相似文献   
8.
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R(hnRNPR)是一种与mRNA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的RNA结合蛋白质,与多种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相关。然而,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索公共数据库发现,hnRNPR蛋白主要在肺癌细胞核中表达,hnRNPR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肺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hnRNPR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性别、T分期显著相关(P<0.05)。构建hnRNPR基因沉默的非小细胞肺癌稳定细胞株,检测细胞功能变化,结果显示,hnRNPR基因沉默抑制了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非小细胞肺癌中hnRNPR基因与9 310个基因的表达正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0,P<0.05),与10 680个基因的表达负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0,P<0.05)。综上所述,hnRNP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可能作为剪接体的组分,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了NSCLC细胞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合理应用免疫组化标记及正确评价免疫组化结果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淋巴组织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增加相关抗体标记予以鉴别诊断。结果例l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梭形细胞变异型,误诊为未分化肉瘤与形态学观察遗漏中心和中心母细胞特征的淋巴样细胞,没考虑到淋巴瘤的梭形细胞形态变异以及免疫标记的选择失误有关。例2为急性淋巴结T区增生误诊为T细胞淋巴瘤与忽略患者临床信息及对免疫组化阳性细胞量变及强弱评价有误相关。例3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误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对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形态认识不足及淋巴瘤标记抗体的配伍不当有关。结论淋巴组织疾病的诊断建立在形态学、免疫组化、临床资料和遗传学基础上,免疫组化标记的选择与结果的正确分析对淋巴瘤确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及大多数细菌中,催化C4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第一步反应。在过去的10年中关于PEPC分子的一级结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进展,最近,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阐明了大肠杆菌和玉米C4型PEPC分子的三维结构,就这些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