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境梯度影响下的天然红松种群空间格局与种内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雪  杜昕  孙志虎  谷会岩  陈祥伟 《生态学报》2020,40(15):5239-5246
为理清生境梯度下天然红松种群空间分布规律,以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坡底至坡顶的四种生境(生境Ⅰ,谷地平坡潮湿生境;生境Ⅱ,坡下缓坡潮湿生境;生境Ⅲ,坡上斜坡半湿润生境;生境Ⅳ,坡顶陡坡半干旱生境)类型中建群种红松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层(主林层、亚林层、演替层、更新层)红松种群的数量特征,并基于O-ring函数,在重复采样条件下评价了红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下坡位生境(生境Ⅰ、Ⅱ)红松更新层种群数量显著大于上坡位(生境Ⅲ、Ⅳ)(P0.05),演替层中差异不显著;自坡底至坡顶的生境梯度上,主林层和亚林层中红松株数比例增加,红松种群年龄结构结构由倒J型向J型转变。(2)下坡位原始红松林更新层和演替层中红松种群聚集规模与聚集强度均高于上坡位,坡顶(生境Ⅳ)原始红松林更新层中红松种群聚集规模与聚集强度高于坡上(生境Ⅲ)。(3)四类生境的原始红松林中主林层与更新层中红松种群总体表现为空间独立,在个别尺度上表现出微弱的空间正关联或负关联;在0—5 m尺度上,下坡位红松林原始林内演替层与主林层红松种群表现为空间负关联,而上坡位生境林分对应林层间空间关系则为空间正关联;四类生境中,亚林层与主林层中红松种群在全部研究尺度上均表现为空间独立。可以认为,造成上坡位生境的原始红松林中幼树、幼苗聚集规模与强度弱于下坡位的原因是上坡位更新与演替层中种群数量较少;而随坡位上升,更现层、演替层与主林层中红松种群间的空间关系由空间负关联向空间正关联转变是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为阔叶红松林的经营管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择伐干扰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经过轻度、中度和强度择伐干扰后形成的天然林以及未经干扰的原始林(对照)林地表层(0~10 cm)土壤为对象,对土壤磷素的最大吸附量、吸附强度、最大缓冲容量、最大解吸量、平均解吸率和易解吸磷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干扰强度导致土壤磷吸附解吸的规律性变化,分析择伐干扰对阔叶红松林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林地土壤磷最大吸附量为1383.93~1833.34 mg·kg-1,中度和强度干扰林地显著高于轻度干扰林地和原始林地;磷吸附强度为0.024~0.059 L·mg-1,强度和轻度干扰显著增加了林地土壤磷吸附强度;最大缓冲容量为35.68~97.97 L·kg-1,强度干扰林地土壤的最大缓冲容量最高.择伐干扰显著降低了林地土壤的供磷潜力.各样地土壤磷最大解吸量、平均解吸率和易解吸磷量分别为526.32~797.54 mg·kg-1、14.7%~25.5%和1.79~5.41 mg·kg-1,林地土壤磷素释放能力随干扰强度的增加显著降低.择伐干扰通过降低林地土壤磷的供应及释放能力改变了阔叶红松林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延边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生态足迹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统计年鉴和林业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延边林区1996~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小,而人均生态盈余逐年增长。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递减,同西部地区相当,而明显高于东部。人均林地生态足迹变化平稳,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林地生产足迹和林地出口足迹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0.341和0.327 hm2.人-1,降幅分别为46.32%和54.94%。延边区域和林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量和资源利用率,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东北地区1个新分布种臭茶藨子(Ribes graveolens Bge.)和黑龙江省1个新分布种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凭证标本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植物标本室(NEFU)。  相似文献   
5.
人为干扰对大兴安岭北坡兴安落叶松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和两种不同干扰类型兴安落叶松林(一次干扰林、二次干扰林)之间活立木蓄积、粗木质残体(CWD)蓄积和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林、一次干扰林和二次干扰林的活立木蓄积量分别为161.6、138.3和114.8 m3·hm-2,粗木质残体的蓄积量分别为69.77、36.64和32.61 m3·hm-2.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在20~40 cm,其中倒木、枯立木分别占总材积的72%和28%;一次干扰林和二次干扰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在10~30 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各自总材积的70%、14%、16%和57%、15%、28%.人为干扰造成兴安落叶松林粗木质残体蓄积减少,改变了粗木质残体的组成.  相似文献   
6.
粗木质残体贮量和分解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木质残体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枯立木、根桩、倒木以及大枝,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一个长期碳库,但在碳库研究中,经常被忽略。CWD贮量变化较大,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纬度降低,CWD体积下降;美国和我国CWD碳贮量亦呈现出随纬度的降低而降低;天然林CWD时间动态一般呈"U"型,但也存在其他模式,或者无明确的模式。CWD的分解受到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影响,并与木材特性密切相关。我国森林类型丰富,为CWD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国内学者对CWD贮量和分解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结合野外调查、长期实验和模型模拟,明确CWD碳库当前和未来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种子对热激和烟熏的萌发响应。热激分为干热激和湿热激。干热激处理水平分别为:60℃5 min、60℃15 min、90℃5 min、110℃5 min、150℃5 min;湿热激处理水平分别为:60℃5 min、60℃15 min、95℃5 min;烟熏处理水平分别为:5 min、10 min、20 min。结果表明:(1)在对干热激的响应上,珍珠梅种子的萌发率在60℃干热激处理15 min后显著提高(P0.05),在110℃、150℃干热激处理5 min后显著下降(P0.05);绣线菊种子的萌发率在干热激处理后显著提高(P0.05),平均萌发时间显著缩短(P0.05);金露梅种子的萌发率在150℃干热激处理5 min后显著下降(P0.05);(2)在对湿热激的响应上,珍珠梅和绣线菊种子在湿热激处理后停止萌发;金露梅种子在60℃湿热激处理15 min后停止萌发,在95℃湿热激处理5 min后几乎停止萌发,种子萌发率在60℃湿热激处理15 min后显著下降(P0.05),平均萌发时间显著延长(P0.05);(3)在对烟熏的响应上,珍珠梅和金露梅种子的平均萌发时间在烟熏处理后显著延长(P0.05);绣线菊种子的萌发率在烟熏处理后显著提高(P0.05),平均萌发时间显著缩短(P0.05)。  相似文献   
8.
白小军  贾琳  谷会岩 《生态学报》2021,41(10):4194-4202
竞争是形成特定群落结构、构成分布格局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树种的空间分布和大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广泛受到竞争过程影响。在大兴安岭设置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恢复样地,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最近邻体距离Gr)函数、双关联函数gr)和基于个体胸径标记的点格局分析方法同时结合4种点格局零模型(完全随机模型、均值托马斯模型、随机标签模型、先决条件零模型)研究分析大兴安岭次生林区优势种落叶松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分布格局、关联性及竞争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落叶松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不同、同一发育阶段不同研究尺度分布格局也不同;落叶松种群内存在潜在的竞争、且竞争作用与龄级和研究尺度有关;落叶松幼龄个体在小尺度(r<5m)下的聚集分布是由扩散限制作用和竞争作用所导致;落叶松种群内成龄与幼龄个体间有较强的正关联性、成龄个体对幼龄个体在小尺度下有明显的庇护作用;标记点格局分析方法在检测植物群落中的竞争作用时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采集于两个野生产地不同居群和两个人工栽培地的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的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简便,灵敏,可靠;人工栽培高山红景天和自然生境下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含量有差异,不同天然居群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含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对照)和经过轻度、中度和强度择伐干扰后形成的天然林林地表层(0~10 cm)土壤为对象,采用Sui修正后的Hedley磷素分级法对土壤样品进行连续浸提,研究不同林地土壤各形态磷素含量的差异及变化规律,分析择伐干扰对阔叶红松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林地土壤全磷含量为1.09~1.66 g·kg-1,以原始阔叶红松林最高,强度择伐林地最低,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各林地土壤有效磷和磷素活化系数的变化幅度分别为7.26~17.79 mg·kg-1和0.67%~1.07%,均表现出随择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除酸溶性有机磷(HCl-Po)外,经过择伐干扰的林地与原始林相比,土壤水溶性磷(H2O-Pi)、碳酸氢钠磷(NaHCO3-P)、氢氧化钠磷(NaOH-P)、酸溶性无机磷(HCl-Pi)和残留磷(Residual-P)含量均表现出随择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各组分间以水溶性(H2O-Pi)与土壤有效磷的相关系数最大(0.98),但其含量仅占磷素总量的1.5%~2.2%;氢氧化钠磷(NaOH-P)含量占磷素总量的48.0%以上,是土壤的潜在磷源.可以认为,择伐干扰通过显著降低土壤无机态磷和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的含量,限制和影响了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效磷及潜在磷源的供应水平,并且其表现出随择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