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太湖两个钻孔岩芯有机碳同位素(13C/12C)的分析,发现δ13C的垂直分布与太湖地区16000aB.P.以来古气候波动相关。根据δ13C垂直分布曲线可推测,大约在11000—6000aB.P,太湖地区处于温暖湿润期,气温高于现在平均温度。另一方面,根据太湖两岩芯沉积物的δ13C值的对比发现,大约在11000—6000aB.P,西太湖(W1B)岩芯沉积物的δ13C平均值明显高于东太湖(E2B)。据此可认为,在这一期间西太湖很可能有过海水侵入。  相似文献   
2.
王金权 《古生物学报》2006,45(4):568-576
皖南休宁县蓝田地区震旦系皮园村组和下寒武统荷塘组主要由硅质岩和黑色页岩组成。皮园村组硅质岩的分析结果表明:δ13Corg分析值落在-36.39‰—-31.45‰范围之内,而且从该剖面的底部到顶部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可能归之于大气和海洋中O2/CO2比值上升,生物氧化作用增强所致;有机碳(TOC)含量<1%,有机氮(TON)含量<1‰,两者均处于蓝田地区埃迪卡拉系—下寒武统地层的最低值,证明晚震旦世时期该地区海洋生物产量比前期(蓝田期)海洋产量显著下降,可能归之于海水加深,不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荷塘组黑色页岩的δ13Corg分析值落在-33‰—-31‰范围之内,TOC和TON含量与皮园村组比较有大幅度提高,尤其黑色页岩下段TOC含量达到13.85%,证明早寒武世海洋生物得到了大发展。由于新元古代冰期后海洋藻类的大量涌现和早寒武世海洋生物得到大发展,生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O2,导致大气和海水中O2/CO2比值进一步升高,可能是引发“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金权 《古生物学报》1993,32(6):773-779
成岩温度史不相同的剖面中,标本的氨基酸外消旋比率不可能直接进行对比。为了便于横向对比,根据氨基酸外消旋动力学原理,对长白山孤山屯、陕西洛川、南京三山矶和福建古雷头4个剖面中贝壳化石及沉积物的异亮氨酸D/L比率进行了外椎对比,发现同时代的跨纬度剖面中标本的氨基酸D/L比率与其纬度的梯度成负相关关系,当前研究有可能为氨基酸外消旋比率的横向对比,跨纬度的不同区域的古温度、古生态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成岩温度史不相同的剖面中,标本的氨基酸外消旋比率不可能直接进行对比.为了便于磺向对比,根据氨基酸外消旋动力学原理,对长白山孤山屯、陕西洛川、南京三山矶和福建占雷头4个剖面中贝壳化石及沉积物的异亮氨酸D/L比率进行了外推对比,发现同时代的跨纬度剖面中标本的氨基酸D/L.比率与其纬度的梯度成负相关关系.当前研究有可能为氨基酸外消旋比率的横向对比,跨纬度的不同区域的古温度、古生态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样品预处理对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金权 《古生物学报》2005,44(3):472-477
文中主要阐述样品预处理方法不同对于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将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关系到由此而得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分析样品采自扬子地台震旦纪蓝田组剖面,并对相同岩石样品采取两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得到的两套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值。这种分析差主要是来源于分析样品中残存的碳酸盐。因此,在对全岩分析样品实施有机碳同位素测定之前,务必将分析样品中无机碳除尽。此外,针对目前应用于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6.
皖南震旦系蓝田组沉积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金权 《古生物学报》2004,43(3):424-432
皖南地区震旦系蓝田组是新元古代冰期后形成的岩石地层,它的中下段以黑色页岩沉积为主,上段为白云质灰岩。黑色页岩段的分析结果表明:底部有机碳同位素数值较低(8^13Corg平均值为-31.9‰),总有机碳(TOC)和总有机氮(TON)含量处于较低值;在底部之上,有机碳同位素数值缓慢升高(从靠近底部的-32.6‰升至顶部的-28.3‰),而TOC和TON含量分别可达17.7%和2.7‰。这一分析结果应归于冰后期在缺氧条件下大量有机质埋藏所致。可以推测,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元古代全球性大冰期结束后气候变化和生物演化规律:冰期结束之后,海洋中的低等浮游藻类的底栖藻类在温暖气候条件下得以繁盛,伴随着这些还原性有机碳的沉积并大量进入岩石圈中,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进入大气圈,可能正是由于有机碳的沉积导致的氧气含量升高促使了真核多细胞生物在此之后得到了大发展。蓝田组上段白云质灰岩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同位素和无机碳同位素分别呈现出较强的负漂移(8^13Corg:-26.8‰— -35.3‰;8^13Ccarb:-8.5‰— -10.2‰),而总有机碳(TOC)含量呈现明显降低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主要归之于沉积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可以推测,随着新元古代全球性大冰期结束后气候变暖,海洋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O2,海水中O2/CO2比值上升,海洋沉积环境由缺氧逐渐向富氧条件转化。  相似文献   
7.
南京附近下蜀黄土内腹足类化石的氨基酸外消旋年代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引言自Bada, Wehmiller和Hare等首先使用氨基酸外消旋反应测定贝壳化石年龄以来,随着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的改进,这一方法得到了较快发展和应用,为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还有可能为较老地层的划分对比及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证据。因此,氨基酸外消旋年龄测试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自1979年Bada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讲授“贝壳化石的氨基酸外消旋年龄测定”以后,刘德明等(1987)较成功地进行了福建沿海全新世贝壳沉积物的氨基酸外消旋年代测定。本文报道的是南京附近三山矶下蜀黄土内腹足类化石的氨基酸外消旋年代测定,以及氨基酸组份含量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承唐天福教授审阅文稿并提出宝贵建议,臧晓泉绘制图表,笔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二。  相似文献   
8.
安徽南部晚震旦世蓝田组、皮园村组和早寒武世荷塘组主要由黑色页岩和硅质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蓝田组和荷塘组的总有机碳(可达10%--18%)和总有机氮(可达2.0‰--2.6‰)的高含量,应归于富有机质埋藏所致,反映新元古代末次冰期后和早寒武世海洋浮游生物处于大发展时期。由于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O2,并消耗大量CO2,导致大气中O2/CO2比率明显增加,为震旦纪晚期多细胞真核生物的辐射、后生动物的出现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提供了条件。蓝田组黑色页岩中部的有机碳与有机氮含量大体呈现正比例增加,并且分别达到17.74%和2.66‰的最高值,与该剖面发现的蓝田植物群相对应;荷塘组黑色页岩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垂直分布曲线之间呈现相互背离,即有机氮含量与时增加,而有机碳含量与时减少,与扬子地台相应的地层层位产生的澄江动物群相对应,表明TON和TOC分布特征有可能与早期生物演化历程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金权 《古生物学报》2001,40(4):533-542
近几十年来,随着稳定性碳同位素和^14C测年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第四纪研究迅速地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然而,氨基酸应用于第四纪古生态和古气候的研究在国内仍少有人知,在国际期刊上也不多见。近年来,作者开展了长白山孤山屯和太湖全新世沉积物的氨基酸和有机碳同位素分布与古生态,古气候意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石氨基酸同样可为第四纪的生态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信息,并为全球性对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0.
皖南早寒武世荷塘组海绵骨针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报道皖南休宁县早寒武世荷塘组黑色页岩中产出的海绵骨针化石组合,这些海绵骨针化石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分异度,它们以二轴四射针、T型针、三轴六射针和三轴五射针为主。骨针形态完整,并保存了内部轴丝、轴管以及同心圈层等微细构造。黄铁矿化在化石的保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化石产出的时代可能为梅树村阶至筇竹寺阶(Tommotian-Atdabanian),这个化石组合证实了海绵动物在早寒武世已开始迅速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