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
采用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与纳米碳配合施用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华北平原典型土壤潮褐土中转化的调控效果及其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施入土壤后的2周内,土壤无机氮的供应强度差别较大,2周以后则基本相似.2种氮源对油菜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在生育前期(播种后34 d)差异显著,但最终达到商品生物量收获时,氮源之间差异不大.DCD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潮褐土中的转化表现出显著的硝化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和有效抑制时间随DCD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且以对碳酸氢铵施入土壤后的硝化抑制效果更好.在本研究条件下,DCD用量以占肥料纯氮量的1.0%~1.5%相对较佳,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改善叶色,降低植株硝酸盐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纳米碳与DCD配合施用对土壤铵氧化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且可以显著刺激油菜前期的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降低油菜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土壤N2O排放,提高作物氮素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喷涂一定比例的吡啶(0、180、270、360 kg N·hm-2)对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N2O排放和氮素表观损失、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下喷涂吡啶的土壤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播种-苗期和拔节-抽雄期,基肥和追肥后均会出现显著的土壤N2O排放通量高峰.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产量不断增加,但270和360 kg N·hm-2间无显著差异,2种施氮量下的玉米分别净增收5209和5426元·hm-2.与不施氮肥比,各施氮处理下的玉米籽粒吸氮量提高幅度为109.6%~134.1%.各处理间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以氮肥喷涂吡啶270 kg N·hm-2较大,而土壤氮素表观损失较小.氮肥喷涂吡啶在270 kg N·hm-2时玉米增产增收,氮肥利用效率较高,土壤N2O排放和氮素表观损失较少,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氮肥调控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土壤N2O排放,提高作物氮素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喷涂一定比例的吡啶(0、180、270、360 kg N·hm-2)对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N2O排放和氮素表观损失、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下喷涂吡啶的土壤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播种-苗期和拔节-抽雄期,基肥和追肥后均会出现显著的土壤N2O排放通量高峰.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产量不断增加,但270和360 kg N·hm-2间无显著差异,2种施氮量下的玉米分别净增收5209和5426元·hm-2.与不施氮肥比,各施氮处理下的玉米籽粒吸氮量提高幅度为109.6%~134.1%.各处理间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以氮肥喷涂吡啶270 kg N·hm-2较大,而土壤氮素表观损失较小.氮肥喷涂吡啶在270 kg N·hm-2时玉米增产增收,氮肥利用效率较高,土壤N2O排放和氮素表观损失较少,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氮肥调控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采用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与纳米碳配合施用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华北平原典型土壤潮褐土中转化的调控效果及其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施入土壤后的2周内,土壤无机氮的供应强度差别较大,2周以后则基本相似.2种氮源对油菜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在生育前期(播种后34 d)差异显著,但最终达到商品生物量收获时,氮源之间差异不大.DCD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潮褐土中的转化表现出显著的硝化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和有效抑制时间随DCD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且以对碳酸氢铵施入土壤后的硝化抑制效果更好.在本研究条件下,DCD用量以占肥料纯氮量的1.0% ~1.5%相对较佳,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改善叶色,降低植株硝酸盐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纳米碳与DCD配合施用对土壤铵氧化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且可以显著刺激油菜前期的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降低油菜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集约化农业生产中氮肥用量盲目偏高、氮素利用率低、土壤及肥料中氮素以温室气体N2O形式的排放量增加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150、225、300 kg·hm-2)配施双氰胺(DCD)对华北地区集约化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了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在整个轮作系统中,不同氮水平配施DCD处理的N2O排放通量减小25.6%~32.1%,N2O年度累积排放量降低23.1%~31.1%.土壤N2O排放通量与表面温度和湿度均呈显著指数相关,且湿度对小麦季N2O排放的影响大于玉米季,而温度对玉米季的影响大于小麦季.施用DCD后,小麦、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6.7%~24.6%和29.8%~34.5%,两季作物经济收益平均增加7973.2 元·hm-2.因此,合理氮肥用量配施DCD既可以保证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减少N2O排放.综合考虑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中量氮肥配施双氰胺(N总量225 kg·hm-2)是一种适宜在华北地区推广的优良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集约化农业生产中氮肥用量盲目偏高、氮素利用率低、土壤及肥料中氮素以温室气体N2O形式的排放量增加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150、225、300 kg·hm-2)配施双氰胺(DCD)对华北地区集约化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了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在整个轮作系统中,不同氮水平配施DCD处理的N2O排放通量减小25.6%~32.1%,N2O年度累积排放量降低23.1%~31.1%.土壤N2O排放通量与表面温度和湿度均呈显著指数相关,且湿度对小麦季N2O排放的影响大于玉米季,而温度对玉米季的影响大于小麦季.施用DCD后,小麦、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6.7%~24.6%和29.8%~34.5%,两季作物经济收益平均增加7973.2 元·hm-2.因此,合理氮肥用量配施DCD既可以保证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减少N2O排放.综合考虑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中量氮肥配施双氰胺(N总量225 kg·hm-2)是一种适宜在华北地区推广的优良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