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是我国茶园的重要害虫,其体表覆盖网粒体,而网粒体是否具有防御功能则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明确网粒体脱落是否对该害虫逃离茶园蜘蛛网起到关键作用。【方法】将茶小绿叶蝉成虫置于草间小黑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的不规则网内,利用高清摄像机和Vegas软件对茶小绿叶蝉在蜘蛛胁迫和无蜘蛛胁迫情况下脱离蛛网的行为参数及其微动作进行解析;将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触碰蛛网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翅面网粒体与蛛丝接触的微观形态,分析试虫挣扎时与蛛网粘黏部位的网粒体分布情况。【结果】当蜘蛛胁迫时,茶小绿叶蝉成虫60 min内脱网率为45.0%,无蜘蛛胁迫时,60 min内成虫脱网率可达76.7%;茶小绿叶蝉成虫陷入蛛网后的逃离时长蜘蛛胁迫组显著短于无蜘蛛胁迫组。茶小绿叶蝉成虫逃网策略至少有4种。蜘蛛胁迫和无蜘蛛胁迫两处理组的翻身率都接近80%,翻身时长约0.5 s,提示成虫翅面与蛛网间的黏力较小。茶小绿叶蝉挣扎逃离蛛网的时长接近翻身时长的3倍,通过对茶小绿叶蝉在蛛网的挣扎行为解析判定茶小绿叶蝉的前足和中足是虫体中最难脱离蛛丝的部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茶小绿叶蝉翅面是虫体表面网粒体分布最均匀且密度较高的部位,网粒体分布密度为280±17粒/25 μm2;翅面网粒体可脱落并包裹整根黏丝;茶小绿叶蝉前足腿节及前跗节表面网粒体覆盖数量不均匀,稀少部位的覆盖密度仅4±4粒/25 μm2,是前足难以脱离蛛丝的可能原因。【结论】茶小绿叶蝉体表网粒体脱落可有效帮助成虫脱离蛛网,其成虫能否成功快速逃离蛛网取决于与蛛网的接触部位是否有网粒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Xper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rifampicin,Xpert MTB/RIF)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中诊断结核病的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收治的801例HIV/AIDS合并疑似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801例患者中,657例进行了Xpert MTB/RIF、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uberculosis T cell spot test,T-SPOT.TB)、抗酸染色涂片镜检和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等检测。以液体培养及菌型鉴定结果作为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确诊结核病92例,Xpert MTB/RIF、T-SPOT.TB、抗酸染色涂片镜检在HIV/AIDS患者中诊断结核病(包括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72.8%、55.4%和69.6%,特异度分别为96.8%、90.3%和84.4%,与“金标准”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19 (P<0.01)、0.430(P<0.01)和0.424(P<0.01)。Xpert MTB/RIF检测502份呼吸道样本,结果显示其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96.0%;在痰涂片阳性和阴性的患者中,Xpert MTB/RIF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77.4%和35.2%,特异度分别为87.7%和 97.8%。采用Xpert MTB/RIF检测343份肺外标本,结果显示其诊断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3%和95.2%。以上结果提示,Xpert MTB/RIF在HIV/AIDS患者中诊断结核病(包括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高于肺外结核,因此推荐将其作为HIV/AIDS患者疑似结核病的首选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艾滋病( AIDS) 患者载脂蛋白B mRNA 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 APOBEC3G) 的真核表达体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技术从AIDS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中获取APOBEC3G 基因编码区, 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 测序验证正确后再将其转接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 中, 然后将重组质粒pEGFP-N1-A3G 转染HEK293T细胞, 分别用RT-PCR 法和蛋白印迹法( Western 印迹法) 验证APOBEC3G 在mRNA 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从AIDS 患者体内克隆的APOBEC3G 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 154 bp, 测序结果与GenBank 中APOBEC3G 参考序列( NM021822) 比对发现存在2 处差异, 分别位于mRNA 第588 位和746 位碱基处。重组质粒pEGFP-N1-A3G转染HEK293T 细胞,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融合蛋白A3G-EGFP的表达, RT-PCR 法和Western blot 法分别验证了蛋白在mRNA 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AIDS 患者APOBEC3G 蛋白的真核表达体系, 为进一步研究APOBEC3G 在HIV-1 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未经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毒株进行检测,了解上海地区HIV-1的亚型分布及原发耐药基因变异现状。对118例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其标本中HIV蛋白酶全长和部分反转录酶基因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经DNA测序后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和重组分析,以确定HIV-1基因亚型和重组体,并与斯坦福耐药数据库比对,了解耐药性突变位点。使用斯坦福REGA HIV亚型分型工具和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IV亚型分析工具分析亚型,获得118例患者的HIV基因序列,基因分型分别为CRF01_AE重组体57例(48.3%)、B亚型36例(30.5%)、CRF07_BC 15例 (12.7%)、CRF08_BC 7例(5.9%)、C亚型2例(1.7%),亚型间或重组体间二重重组体(B/CRF01_A E)1例(0.8%)。蛋白酶抑制剂(PI)和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耐药基因突变率达54.2%(64/118),其中2例(1.7%)发生PI耐药,基因突变位点:M46L、Q58E。5例(4.1%)对反转录酶抑制剂产生耐药,其中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的耐药率分别为3例(2.4%)和5例(4.1%)。基因突变位点:NRTI为M41L、D67N、T69I/N/S、K70L、L74V、V75L、V118I、M184V、L210W/F/M/S和T215F;NNRTI为V90I、L100V、K103R/N、V106M/P/I/G、E138G/A、V179E/D/T、Y181C、G190A、H221Y、F227L、K238S和Y318F。结果提示,上海地区HIV毒株以CRF01_AE重组亚型为主,且发现新的重组体,可能出现新重组体流行的趋势。PI和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耐药基因突变率较高,且存在高度原发耐药毒株,应加强HIV-1耐药基因变异监测,科学、合理地给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