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实验材料、抽气装置、抽气方法、光照强度的控制及测量、CO_2浓度的控制与测量、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并进行定性和定量探究,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3.
许木启  曹宏  王玉龙 《生态学报》2000,20(2):283-287
天津汉沽生物稳定塘是近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多级污水净化系统和示范工程。论文报道了汉沽稳定塘各塘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重点论述了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与水质净化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5个采样站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参数的变化与各级塘中污染物的浓度关系密切。进水口(1号站)由于各种污染物含量很高,原生动物种类数、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d值和PFU原生动物的群集速度(功能参数)都为零。  相似文献   
4.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污染粮食、水果、食品、饲料、中草药等多种农产品。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危害人畜健康,真菌毒素的形成除了受到产毒菌自身遗传因素的调控外,还受到宿主、环境因素的调控。此外,上述的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为真菌毒素的产生和调节增加了另一个层次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探究调控真菌毒素形成的因素,本文综述了真菌毒素合成及调控基因、温度、水分活度、光照、渗透压、基质、酸碱度、植物损伤、宿主抗性等因素对真菌毒素形成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真菌毒素的防控,以期为探究真菌毒素形成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为真菌毒素防控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摩尔根(Morgan)的红眼、白眼果蝇杂交实验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实验证据,但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通过梳理科学史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历程,呈现了摩尔根和斯特提文特(Sturtevant)、布里吉斯(Bridges)、杜布赞斯基(Dobzhansky)、佩因特(Painter)等学者在不同角度上的探究成果,以越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为研究对象,针对鉴定出的精胺合成酶基因(MAA_02088, Mrsps),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获得Mrsps敲除株ΔMrsps。与野生型相比,ΔMrsps营养生长和产孢能力下降,对氯化钠和紫外照射耐受性增强。大蜡螟幼虫毒力分析表明,浸渍和注射两种情况下ΔMrsps致病力降低,半致死时间(LT50:6.71和4.75 d)比野生型(LT50:5.17和4.19 d)显著增加。Mrsps敲除后不影响附着胞形成率和蝉翅穿透能力,但会显著下调昆虫血腔定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这些结果说明精胺合成酶MrSPS参与调控罗伯茨绿僵菌的生长发育、外界胁迫应答和致病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酸枣仁出仁率、出油率以及13个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综合分析其最佳采收期,并确定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方法:采摘8月28日~10月17日酸枣,计算出仁率和出油率。采用GC-MS法以及HPLC-UV-ELSD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差异性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寻找其对应靶点和通路。结果:9月30日采收的酸枣仁出仁率和出油率达到最高值;9月16日到10月17日初级代谢产物(脂肪酸类)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碱类、皂苷类和黄酮类)含量最高,最终确定9月16日到10月17日为酸枣仁的最佳采收时间。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网络药理学分析及结合质量标志物原则,预测5个成分亚油酸、油酸、乌药碱、酸枣仁皂苷A和酸枣仁皂苷B为研究酸枣仁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质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酸枣仁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为酸枣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蛹虫草菌株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极易退化。本研究选取5株蛹虫草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基于单孢分离和显微技术从每株出发菌株中获得50株单孢菌株。通过PCR方法对单孢菌株进行交配型类型鉴定,全部为单一交配型单孢菌株,且不同出发菌株分离得到的MAT1-1和MAT1-2交配型单孢菌株比例差异较大,分别为27:23、34:16、42:8、28:22和7:43。从不同出发菌株获得的单孢菌株中随机选择MAT1-1和MAT1-2交配型单孢菌株各5株(共计50株),进行菌落直径、产孢量和虫草素含量测定。与出发菌株相比较,14株单孢菌株菌落直径具有显著差异(其中10株显著减小),24株产孢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全部下降,29株单孢菌株虫草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21株显著下降)。进一步,将50株单孢菌株连续继代培养,测定菌株菌落直径、产孢量和虫草素含量,计算第七代与第一代比值评估菌株性状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较,14株单孢菌株菌落直径比值具有显著差异且全部增加,41株单孢菌株产孢量比值具有显著差异(其中40株显著下降),44株虫草素含量比值具有显著差异且全部下降。本研究表明同一菌株中的不同单孢菌株个体之间,在生...  相似文献   
9.
在遗传计算中可利用配子棋盘法或乘法定理进行解题,通常乘法定理是较为简便、快捷的,但要在满足相应条件下才能使用.通过梳理2个个体间及群体间的杂交,并基于数学模型推导了不同基因型群体间的杂交,以数学表达式的形式呈现了棋盘法和乘法定理的计算结果,得出了乘法定理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
【背景】精胺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动物抵抗疲劳和衰老、真菌生长代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昆虫病原真菌中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在分子水平上探究罗伯茨绿僵菌精胺合成关键酶——精胺合成酶在昆虫血腔定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显微注射法测定Mrsps敲除株ΔMrsps的致病力变化,并观察血腔中ΔMrsps生长状态;收集ΔMrsps和野生型WT注射侵染30 h后的大蜡螟血淋巴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与罗伯茨绿僵菌和大蜡螟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并结合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与WT和回补株ΔMrsps-cp相比较,ΔMrsps致病力显著下降,而且随着注射浓度的降低,ΔMrsps致病力下降越显著。侵染36 h后WT和ΔMrsps孢子都能正常萌发且开始以类酵母状态生长,60 h后,相较于WT,ΔMrsps的生长繁殖数量较少。转录组共检测到3 202个罗伯茨绿僵菌基因,其中1 769个基因在ΔMrsps中表达上调,922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运输、分解代谢、翻译和氨基酸代谢等多条途径;筛选出28个血腔致病相关基因全部在ΔMrsps中表达下调;定量PCR检测发现在整个血腔定殖阶段免疫逃避蛋白Mcl1基因和血腔定殖Colonization of hemocoel 1基因在WT和ΔMrsps-cp中的表达量高于ΔMrsps。共检测到13 249个大蜡螟基因,其中4 026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分析显示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途径;深入分析发现22个差异表达基因归属于Toll和Imd信号通路,其中18个基因在ΔMrsps侵染的大蜡螟中表达上调,表明ΔMrsps侵染大蜡螟过程中更易引起免疫系统的激活。【结论】揭示了Mrsps在罗伯茨绿僵菌血腔定殖阶段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揭示精胺在真菌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