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端粒、端粒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端粒、端粒酶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它们与衰老、癌症发生过程中的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现象相关。因此端粒、端粒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高赖氨酸的高单系列玉米种子蛋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含有opaque—2和flour—2基因型的高单系列玉米进行了赖氨酸含量和种子蛋白分析。高单3号的赖氨酸含量比当地品种高出105%,产量高6%。高单系列玉米种子内含赖氨酸高的盐溶和水溶蛋白含量提高了1.6~2.0倍,不含赖氨酸的醇溶蛋白在opaque—2基因型的品种中都减少了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4.
5.
农作物高产的生理实質問題的阐明无疑是农业的理論与实踐中的重要的中心問題之一。全部农业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改善旧的耕作制度并采取新的制度来不断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系統地选育新的、产量更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疾病通过母亲遗传给下一代,引起破坏性的临床结果。因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预防该疾病向子代传递成为首选。在患者卵子与健康者的卵子之间进行核置换,可阻止突变mt DNA向子代传递,这一技术称为线粒体捐赠。该研究成果发表前,线粒体捐赠技术包括原核移植和纺锤体移植,但这两种手段都不能彻底阻止疾病线粒体向子代传递。结果发现:极体中线粒体含量极少并与卵子拥有相同的基因组物质,故有望成为线粒体捐赠的首选核供体。基于此,利用小鼠模型比较了四种不同的生殖细胞基因组(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原核、第一极体、第二极体)移植的特点和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重构卵/胚胎支持正常受精、发育及诞生后代。遗传分析证实:相对于纺锤体–染色体和原核移植,极体移植产生的F1代体内携带的核供体来源的mt DNA量极少,其中第一极体移植(first polar body transfer,PB1T)子代中未检测到核供体来源的线粒体。更重要的是,mt DNA基因型在极体移植后的子二代中仍保持稳定,提示极体基因组移植有望阻止遗传性线粒体疾病向子代的遗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细胞活化分子CD38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45例IM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活化分子CD38和HLA-DR在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与30例健康体检儿童进行对比。分析IM患儿急性期CD38和HLA-DR在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EB病毒载量、肝功能指标、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CD8+CD38+T和CD8+HLA-DR+T细胞百分比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M急性期患儿的CD38和HLA-DR在T细胞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D8+CD38+T、CD8+HLA-DR+T细胞百分比分别与EBV-DNA、ALT、AST、LDH、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5),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P<0.05);CD4+CD38+T、CD4+HLA-DR+T细胞百分比与上述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IM恢复期CD38和HLA-DR在T细胞的表达水平较急性期明显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CD8+CD38+T、CD8+HLA-DR+T细胞百分比显示诊断儿童IM的AUC值分别为0.931和0.993,特异度均为100%,灵敏度分别为88.89 %和93.33 %。结论:流式法检测CD38和HLA-DR在T细胞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变化。外周血CD8+CD38+T、CD8+HLA-DR+T细胞百分比不仅能反映出IM急性期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还可作为儿童IM的流式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HL-60 cells were treated by isoverbascoside with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in vitr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L-60 cells was evaluat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o observe morphological changes, by chemiluminence to detect phagocytosis and by tumorigenesis in nude mice to determine malignancy. The cytotoxical effect of isoverbascoside on HL-60 cells was examined by trypan blue excluding staining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influence of isoverbascoside on cell cycle was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Granular differentiation of HL-60 cells was induced by isoverbascoside at 20-25 mumol/L within 1-3 days as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enhancement of phagocytosis and decreasing of tumorigenesis. Strong cytotoxicity was evidenced in HL-60 cells treated by isoverbascoside at 30-35 mumol/L. HL-60 cells treated by isoverbascoside at 20 mumol/L were delayed at G1 phase at 12 hours and G2/M phase at 72 hours.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順利地發展着对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生理基础的工作,大家知道有机物質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光合作用,因此很久以来就認为在光合作用与产量之間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自从季  相似文献   
10.
六氯对二甲苯(HPX)可用以治疗牛和羊的肝片吸虫病和猫后睾吸虫病,其毒性较应用于治疗人类的猫后睾吸虫病(Opisthorchosis)的六氯乙烷的毒性反应小。近年来我室应用此药治疗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肝片吸虫病,均获得显著的疗效。象其他许多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一样,此药在体内具有明显的蓄积作用,长期使用后常导致患者出现无力、疲倦、头疼、头昏、胸闷等毒性反应;此种反应与氯喹和依米丁所引起者有相似之处。估计HPX可能也有拆离氧化磷酸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