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RFLP技术,对中国东部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313个参试菌株来自10个省(市)的16个群体(子群体),样本分布在北纬24°N—41°N。各菌株的DNA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Pst Ⅰ和EcoR Ⅰ酶切,先后以10个低拷贝DNA探针和1个DNA指纹图谱探针进行了杂交和检测。结果表明,两个探针(pCB29和pMS29.1)的杂交图谱呈单态性;探针pCB19的杂交图谱显示,菌株DNA以PstⅠ酶切的为单态性,以EcoR Ⅰ酶切的则呈多态性;其他7个低拷贝探针的杂交图谱都呈多态性(Pst Ⅰ酶切)、指纹图谱探针的检测结果显示,辽宁凤城群体的菌株与中国东部其他群体的菌株相比,具有更多的限制性杂交片段,菌株间的遗传变异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2.
亚欧美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2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主带明显、重复性好的 9个引物 ,对来自不同地域和寄主的 7个群体的 14 2个栗疫病菌菌株进行 RAPD分析。 9个引物共扩增出条带 12 4条 ,其中多态性条带 111条 ,多态性比率为 89.5 2 %。利用 Popgen3.2软件对供试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 UPGMA聚类。结果表明 ,中国地区 4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 ,与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较小 ;美国和意大利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 ,且它们与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大于与中国群体间的相似性。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率为 0 .2 35 1,其中在地区水平上 ,82 .34%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 ,17.6 6 %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 ,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 2 .3311;而在寄主水平上 ,则 79.4 2 %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 ,2 0 .5 8%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 ,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 1.92 97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克荣  米MG 《真菌学报》1996,15(2):135-142
本实验采用RFLP技术,对中国东部栗疫病菌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313个参试菌株来自10个省(市)的16个群体(子群体),样本人布在北纬24°N-41°N。各菌株的DNA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Pst Ⅰ和EcoRⅠ酶切,先后以10个低拷贝DNA探针和1个DNA指纹图谱探针进行了杂交和检测。结果表明,两个探针的杂交图谱呈单态性,其他7个低拷贝探针的杂交图谱都呈多态性、指纹图谱探针的检测结果显示,辽宁  相似文献   
4.
有性生殖对栗疫病菌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方法对来源于栗疫病菌8个不同子囊壳的子囊孢子后代和无性生殖的对照群体各23个菌株进行了群体结构的比较。从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丰富的4条引物,共扩增出条带73条,多态性检测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子囊壳和无性生殖群体中的基因多样性,64.27%由群体内部引起,只有35.73%的多样性由群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引起。各子囊壳群体间存在的基因流动很小(Nm=0.8994)。有性群体和无性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389,基因流动值为3.4212,说明子囊壳群体和无性生殖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关系。分析表明栗疫病菌子囊孢子后代在自然界的传播对自然界的病菌的多样性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黎  王克荣 《菌物系统》1998,17(2):137-142
初步研究了大丽轮枝菌硝酸盐利用缺陷型和抗杀菌剂突变体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大丽轮枝菌对三环唑的抗性不能稳定遗传,抗性菌株经低温或室温保顾一个月及转代培养后无丧失抗性,5株抗多菌灵的突变体,有一株在第二代单胞后代培养时丧失抗性,1株在单孢后代中发生分离;  相似文献   
6.
以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nit突变)和抗杀菌剂突变两种遗传标记,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异核体后代的形态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核型菌株与菌丝型菌株经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后,菌丝型菌株能恢复形成微菌核,其后代单孢菌落形成微菌核的数量明显低于菌核型亲本,且遗传性状不稳定;随着转代次数的增多,微菌核形成能力的丧失较菌核型亲本菌株快。异核体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变化较大,一般均低于致病力强的亲本菌株,或介于两个亲本致病力之间,或与亲本致病力相近。  相似文献   
7.
对栗疫病菌不同毒力菌株产生胞外酶的种类、活性和草酸产量以及草酸对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水解聚果胶酸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所有供试菌株均未能检测到淀粉酶活性。栗疫病菌在培养中可分泌漆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酶,但不同毒力菌株产生这些酶的能力不同。总的来说,强毒力菌株均可分泌这些酶,且活性强,但弱毒力菌株的酶活性较弱或不分泌这些酶。菌丝产量和草酸产量分析表明,强毒力菌株的草酸产量明显高于弱毒力菌株。菌丝产量与草酸产量没有相关性。在没有草酸盐存在的条件下,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不能降解聚果胶酸钙。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采用RFLP技术,对中国东部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313个参试菌株来自10个省(市)的16个群体(子群体),样本分布在北纬24°N—41°N。各菌株的DNA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Pst Ⅰ和EcoR Ⅰ酶切,先后以10个低拷贝DNA探针和1个DNA指纹图谱探针进行了杂交和检测。结果表明,两个探针(pCB29和pMS29.1)的杂交图谱呈单态性;探针pCB19的杂交图谱显示,菌株DNA以PstⅠ酶切的为单态性,以EcoR Ⅰ酶切的则呈多态性;其他7个低拷贝探针的杂交图谱都呈多态性(Pst Ⅰ酶切)、指纹图谱探针的检测结果显示,辽宁凤城群体的菌株与中国东部其他群体的菌株相比,具有更多的限制性杂交片段,菌株间的遗传变异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9.
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CHV1)分子序列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欧洲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CHV1)病毒的起源,采用序列测定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和意大利的30个CHV1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所有病毒的部分序列,根据测序结果可将其分为29个单元型,分属于3个不同的亚型:中国菌株的病毒群体归属于亚型Ⅰ和Ⅲ;日本病毒群体除Ja55属于亚型Ⅲ外,其余属于亚型Ⅱ;意大利病毒群体除IT192属于亚型Ⅰ外,其余都属于亚型Ⅲ。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地理分布特点为:亚型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其中只有09344(来自湖南)例外;而亚型Ⅲ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09228(北京)、09235(北京)、09277(辽宁)例外。这不同于欧洲主要以一种亚型为主的情况,表明各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日本群体和意大利群体都丰富。  相似文献   
10.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能力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黎  王克荣 《菌物系统》1997,16(3):197-201
带有硝酸盐利用缺陷型遗传标记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黑色菌核型和白色菌丝型菌株在25℃下配对培养,形成野生型融合菌落带,对融合带的分生孢子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融合带中的异核体表现不稳定,分布不均匀。微菌核遗传因子可随亲本细胞质在异核体中的运动和交换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