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大黄和附子寒热药性差异的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药寒热药性的客观差异性,本研究在方法学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冷热板示差装置研究了附子、大黄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并采用定磷法测定小鼠肝组织ATP酶的活性,初步探讨了寒热药性差异与小鼠温度趋向性变化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1)与ICR,BALB/c种小鼠相比,在冷热板上KM种小鼠对温度变化相对敏感,可耐受的温度范围大致为15~40℃ (2)与空白组相比,大黄能显著提高小鼠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P〈0.05),而在低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有所减弱 附子能显著提高小鼠在低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P〈0.05),而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有所减弱 (3)与空白组相比,附子组小鼠肝组织Na+-K+-ATPase,Mg++-ATPase及Ca++-ATPase活性显著增强(P〈0.05) 大黄组小鼠肝组织Ca++-ATPase活性显著减弱(P〈0.05).说明大黄、附子能够显著干预小鼠的温度趋向性行为,并改变其肝组织ATPase的活性,作用趋势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其寒热药性的界定具有一致性.冷热板示差法可以从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的视角直观而又客观地表征某些中药的寒热药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寒热药性是中药主要药性,如何用现代技术手段直观和客观地表征中药寒热药性的差异性,一直是中医药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以黄连及其炮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冷热板示差法,探讨中药寒热药性差异与动物对环境温度趋向行为变化的内在联系,尝试建立基于动物行为学的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评价方法.研究表明,给予寒性药黄连后,动物的宏观行为学表现为在高温区(40℃)停留比例(remainingrate,RR)显著增加(P〈0.05),即“趋热性”增强,其内在表现为ATP酶活力、机体耗氧量显著下降(P〈0.05),即机体能量代谢能力下降,从而使动物代偿性地趋向高温区,以补偿机体偏“寒”的感知和客观存在,反映出黄连的“寒性”特征.炮制品胆黄连和姜黄连对动物“趋热性”影响程度与生黄连不同,胆黄连反映出的“寒性”增强,而姜黄连则减弱,这与传统理论对炮制黄连的药性改变认识基本一致.上述结果提示,本文建立的基于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冷热板示差法,以温区停留比例(RR)作为宏观评价指标,可以客观且直观、定性且定量地表征中药的寒热药性差异,ATP酶活性改变引起的能量代谢变化可能是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基础上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问题日渐突出,然而ALD合并DILI(ALD-DILI)究竟是何者起主导作用时常难以界定,其损伤通路机制亦不完全清楚.本文对临床血清标本进行代谢组学表征发现, ALD-DILI在代谢组水平上与DILI整体类似(差异化合物60个),而与ALD相差较大(差异化合物1232个);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及代谢通路分析发现,相较于单纯的DILI, ALD-DILI患者体内胆汁酸、氨基酸、脂质合成分解等功能性损伤更严重,与本课题组前期观察的临床表型一致.进一步筛选到可用于区分DILI与ALD-DILI的4个候选生物标志物(Phosphatidate,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Taurolithocholate, 3-Ketolactose), 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其中Phosphatidate分别与3-Ketolactose, taurolithocholate的峰面积比值具有更好的区分诊断效果,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达0.918和0.886,且比值法有利于降低样本处理与检测仪器等系统误差,能较好地辅助临床早期鉴别诊断有酒精性肝病的药物性肝损伤,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农药残留(简称农残)是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食品中农药残留不仅发生率高,而且超标严重,涉及范围广,长期接触或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传统的农残分析技术已经很难满足多样化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需求,现代新型生物技术因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单快速等优势,在食品的农残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分析了食品中农药残留及检测技术现状,综述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免疫法和生物条形码免疫法等分析技术,及电化学、光学、压电传感器等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农残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和局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农残的检测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