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山地种植的24个枇杷果园的‘白玉’枇杷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土壤、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间及其与果实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枇杷果实品质的土壤、叶片和果实的主要矿质元素和影响叶片矿质元素的主要土壤矿质养分因子,为改善枇杷果实品质的果园营养管理技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枇杷果实品质指标在不同果园间存在较大差异。(2)枇杷果实品质主要受其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影响,其中:枇杷单果质量与叶片中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实中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叶片中N和Mg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中P、Mn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中Ca、Mg元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滴定酸含量与叶片中N和Zn元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果实中N、Mn元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果实中Ca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果实品质指标与土壤矿质养分含量的相关性较弱,土壤矿质养分主要通过影响叶片矿质元素含量,进而间接影响果实品质,其中土壤中P、K、Ca、Mn、Cu元素对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影响较大。研究认为,提高土壤中P、K、Zn含量并减少土壤Ca含量是东山山地枇杷果园土壤管理的关键技术途径;提高叶片中N含量以及果实中N、P、Mn含量和减少果实中Ca、Mg含量是改善东山山地枇杷果实品质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杨酸诱导湖北海棠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湖北海棠'为材料,经水杨酸处理后,用改良CTAB法提取总RNA,纯化后构建全长cDNA文库,并进行PGIP基因的克隆.结果表明:(1)提取的总RNA无降解,无污染;mRNA弥散带主要集中在500~2 000 bp左右,没有rRNA 残留.(2)ds cDNA弥散带主要分布于300~2 000 bp之间,PCR验证后片段大小分布于200~2 000 bp之间,说明合成ds cDNA质量较好,成功地构建了全长cDNA文库.(3)通过PCR从该cDNA文库中克隆了PGIP基因,命名为MhPGIP,GenBank登录号为FJ449708;其核苷酸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与苹果的一致性分别为98%和97%,该序列含有两个串联的亮氨酸重复序列.综上所述,构建的全长cDNA文库质量很好,该文库的建成可以用于今后抗病新基因的挖掘、克隆和利用,为苹果抗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水杨酸(SA)诱导的湖北海棠双链cDNA为模板,克隆湖北海棠5A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用邻位法构建进化树;以根、茎、叶等器官的单链cDNA为模板、以半定量及NCBI数据库相关EST分析研究其5A基因的表达特性,以探讨湖北海棠真核生物蛋白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序列、表达及进化的相关信息.结果表明:(1)湖北海棠5A基因编码框长度为477个核苷酸,编码159个氨基酸,其序列与部分已报道的双子叶植物一致性达91%,与单子叶植物、细菌、古细菌、藻类一致性分别为96%、55%、70%、63%.(2)蛋白的三级结构显示湖北海棠5A蛋白与拟南芥5A蛋白也十分相似;基因进化分析显示湖北海棠5A基因沿着细菌、古细菌、藻类的进化路径,最后与月季聚在同一分枝中.(3)基因表达分析表明,湖北海棠5A基因不仅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中表达,而且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和各种胁迫条件下表达,具有组成性表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果园土壤水分处理对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并重点探究外观品质的差异,筛选出最适宜生产中采用的控水方法,以‘烟富3号’富士苹果品种作为材料,按照土壤相对含水量设置两组水分处理,一组为LT1(55%~65%)、LT2(65%~75%)和LT3(75%~85%),另一组为LT4(前期55%~65%,后期45%~55%)、LT5(前期65%~75%,后期55%~65%)和LT6(前期75%~85%,后期65%~75%),以生理落果为节点,划分处理前期和后期,以普通果园水分管理作为对照处理(LCK),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及相应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计算果实裂纹指数、着色指数和光洁指数,并用扫描电镜观测果皮超微结构。结果表明:(1)LT1、LT4、LT5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LCK分别显著提高13.4%、15.2%、13.1%。(2)与LCK相比,LT2、LT3、LT5、LT6处理果实的裂纹指数分别降低了49.8%、19.8%、49.8%、30.1%,LT1、LT2、LT5处理果实的着色指数分别提高了3.4%、14.0%、17.4%,LT1~LT6处理果实的光洁指数分别提高了50.4%、150.4%、125.6%、45.2%、175.9%、100.8%。(3)果皮显微结构观察表明,控制处理前、后期土壤水分不稳定会导致果皮角质层的严重开裂,LT5处理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而健康果实的果皮角质层厚度大于裂果的果皮。(4)健康果实的水势(-1.22 MPa)明显高于裂果的水势(-1.44 MPa),且果实水势与裂纹发生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适当的土壤水分胁迫(65%~75%)不影响果实食用品质,同时可显著降低果实表面裂纹的发生率,提高果面光洁度;在果实发育后期,适当的轻度控水处理会促进果实的糖积累并减少裂纹的产生;果实裂纹的发生与果皮角质层厚度和果实水势相关,厚度越大、水势越高,裂纹发生越少。土壤相对含水量LT2与LT5处理的苹果果实兼具良好的食用品质与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5.
植物bZIP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 region/leucine zipper motif,bZIP)类转录因子是研究最多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之一,在所有的真核生物中都存在含有bZIP结构域的蛋白,且在已经测序完成的植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bZIP类转录因子.bZIP类转录因子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植物生长、花发育、种子成熟、衰老、光信号、损伤、病菌防御以及对各种环境胁迫的响应等.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植物bZIP类转录因子在分布、结构、分类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植物激素、抗病性、抗逆性以及基因互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基因家族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LeIRT2)的双元载体pYF840,并成功地将植物性内含子构建到筛选标记基因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Ⅱ)和gus报告基因中。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铁载体蛋白(LeIRT2)基因导入革新一号烟草,PCR、PCR-Southern blotting及Southern blottlng检测结果显示,有3个烟草株系的基因组中整合了完整的铁载体基因(LeIRT2)。水培试验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1、3不但提高了植株的铁吸收能力,而且还促进了植株的生长,但转基因株系2却与对照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植物ZIP基因家族铁载体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概述了植物ZIP基因家族铁载体蛋白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结构和功能上介绍了铁载体蛋白基因IRT1、IRT2、LeIRT1、LeIRT2、P5RIT1和O5IRT1。应用Clustal X序列分析软件,对6个铁载体蛋白基因在蛋白质水平上比较后发现,与IRT1基因蛋白质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植物ZIP基因家族铁载体蛋白基因主要受缺铁胁迫条件的诱导,在根部表达。表达的量与环境中的铁含量、时间、温度、光照等因素有关。铁载体蛋白基因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被环境中的铁含量和植物体内的铁营养水平综合调控。转铁载体蛋白基因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抗缺铁能力,预示其在农业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蒋梦婷  渠慎春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10):1952-1960
DELLA蛋白作为GA信号转导通路中起抑制作用的转录因子,是一类定位在核内的生长抑制蛋白,可以直接与植物体内关键转录因子的蛋白互作,进而在许多植物信号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模式植物及果树、蔬菜、花卉、粮食作物等植物DELLA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时空表达模式、蛋白结构、参与的GA信号转导机理、与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及F box蛋白的互作及DELLA蛋白在植物种子萌发、形态建成、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气孔关闭、植物抗逆反应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比较了DELLA蛋白基因家族在不同物种中的差异,对其今后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探讨DELLA蛋白的功能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通过农杆菌介导将番茄铁转运蛋白基因导入八棱海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地将番茄铁转运蛋白基因导入了苹果砧木八棱海棠.获得了19个卡那霉素抗性株系,其中有11个株系经PCR鉴定为阳性.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有9个转基因株系基因组中整合了完整的目的基因.选择其中含有单拷贝和3个拷贝目的基因的各一个株系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整合了单拷贝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株系表现出较强的抗缺铁胁迫能力,5周后其植株的鲜重比对照高21%~34%.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高淳、溧阳、镇江和苏州4个产地‘白玉’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Baiyu’)果实的品质指标和矿质元素含量以及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据此分析果实和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白玉’枇杷果实的品质指标及果实和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差异。溧阳和苏州产果实的单果质量、横径、纵径、可滴定酸含量、含水量和果肉厚度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高淳和镇江产果实,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极显著低于后二者。果实中N、P、K、Mg、Mn和Zn含量均以苏州产果实最高,Ca含量以镇江产果实最高,Na含量以溧阳产果实最高,Fe和Cu含量均以高淳产果实最高;土壤中N、P、K、Ca、Cu和Zn含量均以苏州产地最高,Mg含量以镇江产地最高,Na和Fe含量均以高淳产地最高,Mn含量以镇江和苏州产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中,除Ca和Fe含量外,其他矿质元素含量与多数果实品质指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其中,N、P、K和Mn含量与单果质量、横径、种子质量和果肉厚度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N、P、K、Mg和Na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和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但Cu含量却与单果质量、横径、果肉厚度、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和含水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在土壤中,Ca和Cu含量与果实品质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K和Zn含量与固酸比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Mg和Fe含量与多数果实品质指标均呈负相关,且与其中部分果实品质指标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此外,N含量与单果质量、果肉厚度、可滴定酸含量和含水量,P含量与横径、种子质量、果肉厚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溧阳和苏州产‘白玉’枇杷果实较大,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果实中N、P、K、Mg和Cu含量以及土壤中N、Mg、Fe、P和Na含量对果实品质均有较大影响。此外,依据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中各元素的施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