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开展鳗鲡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生物学研究, 进行鳗鲡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研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以欧洲鳗鲡肾脏组织为材料, 建立了欧洲鳗鲡肾脏细胞系(European eel kidney cell line, EEK), EEK形态呈类纤维状, 经过约12个月的培养, 已成功传至38代。通过对其培养液、血清浓度和培养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 发现DMEM/F12、L15培养液均适合其正常生长和增殖, 而在MEM培养液中无法正常生长; 在5%—15%FBS(Fetal Bovine Serum)浓度范围内, 其生长速度随FBS浓度的升高而增快, 当FBS浓度高于20%或过低于5%时, 其生长速率有所减慢; 在22—27℃时生长良好, 但当温度低于17℃和高于32℃时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对EEK细胞进行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HV)敏感性实验, 结果表明该细胞系对鳗鲡疱疹病毒敏感, 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EEK的建立丰富了鱼类细胞系的种类, 为鳗鲡病毒性疾病诊断、病毒性病原学研究和病毒疫苗研制提供了重要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盐度梯度对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水温(28±0.5)℃下,观察比较了8个梯度的盐度(3‰、6‰、9‰、12‰、15‰、18‰、21‰、24‰)及纯净淡水(盐度为0)条件下,新吉富罗非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同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对4批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实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受精卵在盐度6‰~15‰时,孵化率较高(89.0%~92.7%);盐度低于3‰和高于18‰时,孵化率较低。仔鱼生存适宜盐度3‰~15‰,最适盐度6‰~9‰。新吉富罗非鱼仔鱼在盐度0~3‰及18‰~24‰时,仔鱼的SAI值较低,不适宜仔鱼培育;盐度为6‰~15‰时,仔鱼的活力较高。仔鱼的SAI值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Pseudomonas sp.引起欧洲鳗Li烂鳃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L.)]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危害严重,其中烂鳃病周年发生且发病率高。欧洲鳗烂鳃病常与寄生虫病、真菌病并发,因而给治疗带来了困难。鳗鲡烂鳃病病原主要有柱状屈桡杆菌、噬纤维菌等[1-3]。本文报告由 Pseudomonas sp.引起的欧洲鳗鲡烂鳃病。1材料与方法1.1病原菌分离取无寄生虫与真菌感染,鳃丝溃烂的濒死病鳗,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体表三遍,解剖取出鳃,经无菌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后,捣烂鳃丝,接种环取样于普通平板培养基划线,30℃培养24h后,挑取形…  相似文献   
4.
养殖日本鳗鲡腐皮病真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人工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在越冬过程中广泛发生、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的腐皮病进行了真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以麦粒培养法从患病鳗鲡的病灶处分离获得1株真菌菌株Js80122;通过孢子悬液背部肌肉注射、培养物创伤浸泡、孢子创伤涂抹、孢子与细菌混合注射等方法人工感染健康鳗鲡,证实了Js80122为日本鳗鲡腐皮病的病原菌。于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以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盖玻片插片培养观察法对Js80122进行生活史观察与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Js80122为丝状真菌,菌丝无横隔,分枝发达,具无性与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动孢子囊呈棍棒形或纺锤形,新生孢子囊以层出或聚伞状方式生长,孢子具两游现象,藏卵器中有1个以上的卵孢子,卵孢子光滑无皱缩。依据其形态学特征,鉴定Js80122为水霉科(Saprolegniaceae)、原绵霉属(Protoachlya Coker)、原绵霉(Protoachlya paradoxa)。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