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也被列入CITES附录I。分布现状信息的匮乏是制约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调查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M. p. pusilla)的监测调查, 分析评估了其分布与保护现状。调查发现: (1)尖峰岭林区7个公里网格内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 且在11个网格内见到35个觅食洞穴, 其中在红外相机损失率较低的南中区域记录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数量和洞穴数最多; (2)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尖峰岭林区400-1,000 m海拔区域, 林区的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仍然有3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及调查记录到18个觅食洞穴。结果表明: 海南尖峰岭林区仍然存在中华穿山甲种群, 目前可能被海拔等因素隔离为3个小种群; 人为干扰是影响该物种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并加强巡护管理力度以把人为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2)管理部门在今后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调整时可将有中华穿山甲等极危物种分布的一般控制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 而在未调整规划前则要重点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对建设项目布局等要尽量避开该区域; (3)尽快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该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今后要定期开展其监测与保护研究, 明确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在海南岛范围内开展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 明确该物种在海南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白垩纪时期遗留的古老孑遗蕨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方法,从250个组织块中共分离获得84个菌株,隶属于2门3纲10目18科25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高达92.86%,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仅为2.38%;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为优势纲,其相对丰度分别为78.57%和13.10%;小丛壳目Glomerellales和炭角菌目Xylariales为优势目,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3.33%和25.00%;小丛壳科Glomerellaceae和炭角菌科Xylariaceae为优势科,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2.14%和19.05%;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和炭角菌属Xylaria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2.14%和14.29%。这些菌株存在一定的组织差异,属水平上,叶轴中共获得15属,特有属9属;羽状复叶中共获得16属,特有属10属,两组织间共有属为6属,其中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和炭角菌属Xylaria均为两组织的优势属,但其相对丰度存在一定差异。从不同组织多样性来看,桫椤叶轴的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均高于桫椤叶。  相似文献   
3.
针对渭北旱塬氮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不同氮肥用量(0、75、150、225、300 kg N·hm-2)与有机肥(30 t·hm-2)配施,明确渭北旱塬麦田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合理的氮肥用量以及配施有机肥的减氮增产作用和对硝态氮残留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在减少27.1%的氮肥用量情况下,提高14.7%的小麦籽粒产量,其中,施氮量150 kg·hm-2配施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促进小麦籽粒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提高20.2%,尤其当氮肥用量为150 kg·hm-2时,氮肥利用率达到最高值(42.0%);配施有机肥还能减少氮肥当季残留量和小麦生育期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降低夏闲期淋失层硝态氮的淋失比例,当施氮量低于115 kg·hm-2时,配施有机肥可以降低夏闲期硝态氮淋失量.基于本研究,推荐渭北旱塬在配施有机肥30 t·hm-2的基础上,氮肥用量150 kg·hm-2左右可实现小麦高产,提高氮肥利用率,防止氮肥过量残留.  相似文献   
4.
甘蔗红尾白螟性引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发生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诸省区,是我国南方蔗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雷州半岛为害日趋严重。为了探讨防治新途径,我们于1975年至1977年在湛江地区进行了红尾白螟性引诱的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