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豚鼠的耳周围声音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用 BDP 型生物数据处理机记录了豚鼠耳周围的短声诱发电位。较佳的刺激条件为每秒1次、时程为5ms、包含5个脉冲的重复短声。该电位与听皮层的诱发电位波形相似,为一先正后负、以正相为主的电位。此电位的反应阈值比皮层诱发电位的高60—70dB,潜伏期最大6—7ms,振幅500μV。它与耳廓反射的肌肉活动密切相关。电反应是双侧性的,同侧和对侧的电位振幅和阈值甚为接近。全身麻醉和局部麻痹能使耳廓反射和耳周围电位同时消失。本文对该电位的来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调频感受实质上就是音调辨别。其阈值⊿f因声音的频率、强度、调频时程等的不同而变。频率范围在125—500赫时正常人的⊿f较小,在适当的强度和调频时程时平均约为1.2赫,在500—2000赫时⊿f与频率的2/5次方成正比,在2000—8000赫时⊿f与频率成正比.当声音强度在阈上10-80分贝的范围内变化时,⊿f随声音强度的增加而变小。当调频时程t小于某一临界时间时,⊿f大致上与t的平方根成反比,当t大于这一临界时间时,⊿f便变化不大.文中把用调频法测得的⊿f值与文献资料中用信号比较法测得的进行了比较,并对所用的调频法作了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对俄语塞音音节听觉辨认的一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复述的实验靓明,靓普通韶的中国人一般地不能辨款俄藉浊塞音中的基嗓音,因为在普通韶中没有这样的藉昔,中国人不掌握单独发基嗓音的发声动作。但握一定的拣习后,中国人可以用普通韶中存在的较近似的藉氰与基嗓音进行类比,从而逐渐地学会辨款基嗓音。这一事实支持了款为辨款发声动作是藉昔辨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的渝点。基嗓音虽然一般不能为中国人所辨款,但却能很好地为中国人的听觉系杭所威受,在藉名,辨款中起渭告信号的作用。在快速复述时受拭者可以在听到塞音的爆发之前开始复述浊塞音的基嗓音部分,观明音素不是藉音的最小辨款单位。实输的另一些枯果指出,俄罗斯人不能很好地辨献辅音的送气特性,中国人则能根据辅音送气的特性区别俄藉中的送气清塞音与不送气浊塞音。  相似文献   
4.
声音在听觉系統各部分引起的誘发电位,是在听觉生理及中樞神經系統生理的研究中經常被采用的反应指标。大动物(主要在猫)的皮层听区、耳蝸、內膝体等部位的慢性引导电极安装方法,已有一些描述。豚鼠体型較小,解剖結构也与大动物有差异,因此慢性电极的安装在技术上有特殊的困难。适用于大动物的方法,包括电极的插入和固定(如定位仪的使用,头骨上装螺旋座等),用于豚鼠却不合适。豚鼠的听觉系統頗为发达,其声音誘发电位也表現得很明显,因此是研究听觉系統电生理的較好的  相似文献   
5.
在本工作中分析了普通话中送气与不送气辅音(主要是p与b)的声学表现及其听觉辨认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辅音的送气特性主要表现为所产生的噪声时程的长短。送气辅音的时程长,不送气辅音的时程短。这也是听觉系统辨认辅音送气特性的主要依据。送气辅音在强度上可能略强于不送气辅音,但估计强度的差别在辅音辨认中不足以作为重要的依据。中国人能很好地辨认辅音的送气特性,俄罗斯人则不能。这可能是因为在俄语中送气特性不是语音辨认的重要区分特征之故。  相似文献   
6.
听觉信息的处理及分辨率的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对声音的响应极快,但听觉的高分辨率依靠高级整合中枢对传入信息的处理。在一定范围内,对不同声参数的听觉辨别阈与声信号时程的平方根成反比,提示整合中枢按重复采样统计分析的工作方式提高辨别精度。利用复杂声中互相强化的多种依据检测声参数的变化,也是听觉分辨率锐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用调幅检测法测定了正常受试者的强度辨别阈(△I)。当载波为白噪声,其强度为阈上20—30dB,调幅信号为一波宽200ms的准矩形波时,△I平均只0.27dB,比以往用白噪声或纯音调幅法和信号比较法测得的结果都小(表1)。改变调幅波的上升下降时间(0—15ms)对△I无明显影响。△I随调幅时程t的增长而变小,并以t达到临界时间T(约100ms)时为极限。此后△I即等于常数K。当t 小于T时,△I与t的函数关系可表达为△I=K(T/t)~(1/2)。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记录和分析了豚鼠内膝体调频诱发电位的反应特性、反应类型及反应阈,并与听皮层的反应作了比较。和听皮层的一样,内膝体调频诱发电位也有“给”、“撤”和“给—撤”等反应类型,平行记录表明,同侧听皮层的反应类型和内膝体的有严格的一致性变化。内膝体调频诱发反应阈△Fm随载波F(250Hz—16kHz)的变化而变,其趋势也和听皮层的相似,但阈值较听皮层的为高。当F小于 2kHz左右时,内膝体的 △Fm没有随F而增大的明显趋势,一般分布在30Hz上下,比听皮层的约高15Hz。当F大于 2kHz时,△Fm随F的增高而相应地增大,和听皮层的△Fm差值也随之而渐次增大(差15—33Hz)。这说明对精确的频率分辨,内膝体不是最高级中枢。在内膝体分析的基础上,听皮层可进一步提高分辨精度。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用二十余种武器压力波源在不同暴露条件下对近二千只豚鼠进行了系统的致伤实验。结果表明,压力波暴露后致伤部位主要在中耳和内耳;即使压力峰值已高达190dBSPL,听觉中枢还未见有损伤迹象。中耳损伤和内耳损伤的程度都与压力波的强度有关,但两者并不平行,压力峰值大时压力波可以只损伤或主要损伤中耳,压力峰值不很大但重复发数较多或脉宽较大时,则可能只损伤或主要损伤内耳。在一定的条件下,中耳的损伤能缓冲压力波对内耳的冲击,从而减轻内耳的损伤。在中耳损伤或中耳、内耳混合损伤时,豚鼠的听力丧失并没有象在人的噪声性耳聋时(内耳损伤为主)常见的那种突出的高频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在除去了声音信号終止时所产生的有效瞬时声的条件下,研究了豚鼠大脑皮层听区的撤声誘发电位。給予的声音信号(主要为1000周/秒純音及白噪声)終止时的消减时間常数約为10毫秒。在戊巴比妥鈉麻醉的情况下,对純音的撤声誘发电位是明显地存在的。在不麻醉及用乙醚或氯醛醣麻醉的情况下,对純音的撤声誘发电位較不明显,但用亮度調制扫描同步积累的記录方法仍然能确定它的存在。声音信号的时程长短对撤声誘发电位的出現甚为重要;純音信号要长达130—180毫秒时,撤声誘发电位才开始出現,在信号时程长达220—400毫秒时电位达到最大的振幅(約为100微伏)。在同样情况下对白噪声的撒声誘发电位未能記录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